药材名称:夜明砂
名称出处:《日华子本草》
概况异名:天鼠屎、鼠法、石肝(《本经》),黑砂星(《纲目》),檐老鼠屎(《江西中药》)。
基源:为蝙蝠科蝙蝠属动物蝙蝠、大耳蝠属动物大耳蝠、伏翼属动物伏翼、以及菊头蝠科菊头蝠属动物大菊头蝠等多种蝙蝠的干燥粪便。
原动物:蝙蝠Vespertilio supelaus Thomas,又名服翼(《尔雅》),天鼠(《本经》),飞鼠、老鼠、蟔(《方言》),仙鼠(《尔雅》郭璞注),夜燕(《纲目》),方蝙蝠、盐老鼠(《中国药用动物志》)。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 Linnaeus,又名盐老鼠、兔蝠(《中国药用动物志》)。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 Temminek,又名家蝙蝠(《中国药用动物志》)。大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Schreber,又名马铁菊头蝠、盐老鼠(《中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蝙蝠,体较型小,体长为45~80mm,前臂长46~54mm,颅基长18mm。眼细小,鼻部无鼻叶或其它衍生物。耳短而宽,耳屏亦短,其尖端较为圆钝。尾发达,向后一直伸到股间膜的后缘。由指骨末端向上至上膊骨,向后至躯体两侧后肢及尾间,生有一层薄的翼膜,膜上无毛。背腹面毛的基部呈黑褐色,毛尘灰白或白色,腹面浅棕色,下腹面全为白色。
生境与分布:多栖息于屋檐、房梁、石缝、岩洞或树洞中,独居或大批群居,白天在洞内休息,清晨或黄昏出来活动。分布很广,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河北、山西、湖北、湖南、福建、四川等地。
大耳蝠 身体较小,体长50~80mm,前臂长37~42mm,颅基长约19mm。耳极大,为其外形最特征之点,耳壳近乎卵圆形,前后缘均甚凸出,耳端狭圆,耳壳内有很多道细纹。耳屏甚长,几乎为耳之半。鼻孔朝前上方。后肢及足均纤细。尾长几乎与身体相等。全身背面浅灰褐色,毛基黑褐色,毛尖灰棕色。腹面灰白色,其毛尖灰白色,毛基黑褐色。栖息于山洞、树洞或房屋顶楼中,独居,不群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甘肃、青海、河北、四川等地。
伏翼 体型很小。头骨小而宽,略呈三角形,向前转折时达眼与鼻孔中间。耳屏小,圆钝,略向前弯转,内缘凹,外缘凸出。足纤小。翼膜由趾基起始,距缘膜发达,呈圆弧形。尾之最末端伸出股间膜。体背面暗棕色,头部色较深。腹面较浅,毛基深棕而毛端灰棕。栖息于屋檐或古老房屋中。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大菊头蝠 体型较大,体长60多mm,前臂长55~60mm,颅长23~25mm。鼻部有复杂的叶状皮肤衍生物,形成特殊的鼻叶,而显著地有别于其它蝙蝠。鼻叶两侧及下方为一较宽的马蹄形肉叶,中间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状叶,正面略似提琴状,其侧面中央略凹,后面有一连接叶衬托,其高度略低于鞍状叶之顶端,通长呈宽圆形,与一顶叶相连,耳大而宽,端部削尖,不具耳屏。全身被有细密柔软的毛。背毛浅棕褐色,腹毛均为灰棕色。栖息于山洞,群居。分布于吉林、陕西、山东及四川、云南等地。
生药采集:全年均可采收,以夏季为宜。从岩洞中将蝙蝠粪扫起,去净砂石等杂质,晒干。
鉴别:本品为长椭圆形颗粒,两端略尖,长0.5~0.7cm,直径约0.2cm。表面粗糙,棕褐色或灰棕色。质松易碎,破碎者呈小颗粒或粉末状。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棕色或黄棕色有光泽的昆虫头、眼及小翅。气微苦而辛。以干燥无砂土、色棕褐、质松、嚼之无砂感,并有小亮点者为佳。
加工炮制:拣净杂,簸去泥沙,或漂洗后晒干。
化学性质含尿素、尿酸、胆甾醇及少量维生素A等。
参考文献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4。
药性性味:辛,寒。 《本经》:“辛,寒。”
归经:入肝经。 ①《纲目》:“厥阴肝经血分。”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效:清热明目,散血消积。
主治:青盲雀目,内外障翳,瘰疬,疳积,疟疾。 ①《本经》:“主面痈肿,皮肤洗时痛,腹中气血,破寒热积聚,除惊悸。” ②《别录》:“去面黑皯。” ③《唐本草》:“酒服6g,主子死腹中。” ④《日华子本草》:“炒服治瘰疬。” ⑤《本草衍义》:“合疳药。” ⑥《纲目》:“治目盲,障翳,明目,除疟。”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3~9g。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柏树叶,治雀目青盲。 ②配蜗牛壳,治小儿眼疳、生翳膜。 ③配阿魏,治腹中积聚。 ④配肉桂,治溃肿排脓。 ⑤配天竺黄,治积热痰毒所致之风痫。 ⑥配绿矾、密陀僧,治小儿疳瘦面黄,眼涩羞明,好吃泥土,乳食不化。 ⑦配谷精草,治小儿疳眼,翳膜羞明不见物。 ⑧配青黛、苦楝根皮,治小儿乳食不择冷热,恣食甘咸,脏腑不和而生疳。
方选和验方: ①夜明丸(《证治准绳》)治雀目青盲:夜明砂、木贼、防风、田螺壳、青木香、细辛各等份。为末,取猪肝煮烂,于净砂盆内与药末研极匀,和成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米汤或酒送下。 ②夜明砂散(《太平圣惠方》)治小儿眼疳,生翳膜,体热:夜明砂、蜗牛壳、黄芩、豆豉各15g,朱砂0.3g。研为散,每服3g,加绿豆3g,水煎服。 ③布袋丸(《补要袖珍小儿方论》)治小儿虫疳,体热面黄,肢细腹大,发焦目暗等症:夜明砂(拣净)、芜荑(炒,去皮)、使君子(微炒,去皮)各60g,茯苓(去皮)、白术、人参、甘草、芦荟(研细)各15g。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弹子大。每服1丸,以生绢袋盛之,次用精猪肉60g,同药一处煮,候肉熟烂,提取药于当风处悬挂,将所煮肉并汁令病儿食之。所悬之药,第二日去袋,仍依前法煮食,只待药尽为度。 ④煮肝散(《卫生宝鉴》)治小儿疳眼,翳膜羞明不见物;亦治大人雀目:夜明砂、蛤粉、谷精草各30g,为末。每服3~6g,用猪肝1片,掺药在内,扎定,米泔水煮肝熟,取出肝,倾碗内熏眼;肝分3次嚼吃,肝汤送服,日3次。 ⑤《纲目》:“治赤眼成内障:夜明砂(洗净)、当归、蝉蜕、木贼(去节)各50g。为末,黑羊肝200g,水煎烂,和丸梧子大。食后熟水下50丸。” ⑥《仁斋直指方》:“治溃肿排脓:夜明砂30g,桂15g,乳香0.3g。为末,入干砂糖25g,井水调敷。 ⑦《方脉正宗》:“治腹中积聚、寒热:夜明砂9g,阿魏12g,花椒15g,红曲18g。俱研细末,每服6g,清晨白汤送下。” ⑧《圣惠方》:“治疟发作无时,经久不瘥:蝙蝠粪50粒,朱砂25g,麝香0.3g。上药,都细研,以软糯米饭和丸,如绿豆大。未发时,以暖水下10丸。”
单方应用:①《纲目》:“治小儿雀目:夜明砂炒研,猪肝汁和丸绿豆大,每次饮下5丸。” ②《纲目》:“治腋下胡臭:夜明砂末,豉汁调。” ③《仁斋直指方》:“治内外障翳:夜明砂末,化入猪胆内,煮食饮汁。” ④《方脉正宗》:“治瘰疬延缠:夜明砂9g,白蛤壳15g(火煅)。共研细末,米饭为丸,如绿豆大。每晚服6g,白汤下。” ⑤《全幼心鉴》:“治一切疳毒:夜明砂15g入瓦瓶内,以精猪肉90g,薄切,入瓶内,水煮熟。以肉与儿食,饮其汁,取下腹中胎毒;次用生姜200g,和皮切炒,同黄连末30g,糊丸黍米大,米饮服,日3次。” ⑥《湖北中草药志》:“治小儿疳积:夜明砂9~15g,水煎服。”
食疗:①决明夜灵散(《证治准绳》)治夜盲症:石决明粉、夜明砂粉各6g,生猪肝30g。切开猪肝,将前二药和匀放入缠牢,加米泔水煎,睡前将猪肝连药汁服下。 ②麝香夜牛酒(湖北科技)治食道癌疼痛:麝香9g,夜明砂60g,牛黄3g,酒适量。上药纳入酒中浸泡。适量饮用。 ③《湖北中草药志》:“治夜盲症:夜明砂15g,煎水,煮猪肝食服。”
医药家论述①李时珍《纲目》:“夜明砂及蝙蝠皆厥阴肝经血分药也,能活血消积,故所治目翳盲障,疟疾疳惊,淋带,瘰疬,痈肿,皆厥阴之病也。”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夜明砂,今人主明目,治目盲障翳。其味辛寒,乃入足厥阴经药,《本经》所主诸证,总属是经所发,取其辛能散内外结滞,寒能除血热气壅故也。然主疗虽多,性有专属,明目之外,余皆可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