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接骨丹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
金刚接骨丹的基本资料金刚接骨丹(《古今名方》引《张天乐十二秘方制药经验》)处方金刚莲900g,香五加皮900g,马钱子霜900g,三七15g,见血清60g,捆仙绳(又名黄水芋、血水草)18厘米。
制法上药各为细末,混合均匀,按0.3g分装胶囊,或制片备用。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疏经活络,消肿止痛,促进骨痂生长。主跌打损伤,骨折,扭挫伤。
用法用量成人每服2-3粒(片),1日1次,每晚睡前服。重症者服3-5粒(片),用开水或活血酒送下。1日极量为5粒。
金刚接骨丹相关中药材1、见血清别名见血莲,矮胖儿,肉螃蟹,铁爬树,立地好,毛慈姑,岩芋,黑兰,铁爬网,倒岩提,走子草,肉龙箭,羊耳蒜,香花羊耳蒜,紫星羊耳蒜,香羊耳蒜。
来源为兰科植物脉羊耳兰的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石罅间或林下阴处。分布浙江、广东、四川、贵州等地。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治吐血,咯血,肠风下血,血崩,手术出血,小儿惊风,热毒疮疡,蛇咬伤。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血,凉血,止血。治牙痛。酒泡服治跌打损伤”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补肺止血”③《四川常用中草药》:“生新散瘀,清肺,止吐血。治各种吐血,劳伤咳嗽,肺肾阴虚咯血,肠风下血,红崩,拔脓生肌,刀伤”④《贵州药植目录》:“治劳伤,小儿走子,搭背”
2、五加皮别名南五加皮,刺五加,刺五甲,五谷皮,红五加皮。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五加或无梗五加、刺五加、糙叶五加、轮伞五加等的根皮。夏、秋采挖,剥取根皮,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湖北、河南、安徽、陕西、四川、江苏、广西、浙江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根皮呈卷筒状,单卷或双卷,长7~10厘米,筒径约6毫米,厚约1~2毫米。夕表面灰褐色,有横向皮孔及纵皱,内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淡灰黄色。气微香,味微苦涩。以粗长、皮厚、气香、无木心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湿,壮筋骨,活血去瘀。治风寒湿痹,筋骨挛急,腰痛,阳痿,脚弱,小儿行迟,水肿,脚气,疮疽肿毒,跌打劳伤。①《本经》:“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躄,小儿不能行,疽疮阴蚀”②《别录》:“疗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及腰脊痛,两脚疼痹风弱,五缓虚羸,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③《药性论》:“能破逐恶风血,四肢不遂,贼风伤人,软脚,臀腰,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湿内不足,主虚羸,小儿三岁不能行”④《日华子本草》:“明目,下气,治中风骨节挛急,补五劳七伤”⑤《纲目)):“治风湿痿痹,壮筋骨”⑥《本草再新》:“化痰除湿,养肾益精,去风消水,理脚气腰痛,治疮疥诸毒”⑦《陕西中草药》:活血消肿。治风湿关节痛,阴囊湿疹,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⑧《云南中草药》:“治跌打损伤,骨折,疮毒,疟疾”
备注此外,五加科下列同属植物的茎皮或根皮,在少数地区亦作五加皮使用:①红毛五加的茎皮,使用于四川,参见“红毛五加皮”条。②白竻的根皮,使用于西南地区民间,参见“刺三甲”条。③乔木五加的根皮,使用于西藏地区。④蜀五加和藤五加的根皮,使用于陕西等地。考诸《本草》记载,五加皮当以上述五加科植物五加的根皮为正。但市场上使用较广者,为萝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商品习称“香加皮”或“北五加皮”。其性状不同,应予区。参见“香加皮”条。
3、黄水芋来源为罂粟科植物血水草的根及根茎。9~10月采。
生境分布常群生于沟边或低平湿地,分布湖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地。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解毒。治痨伤腰痛,跌打损伤,小儿疮癣。①《贵州民间药物》:“清热解毒,治小儿癣疮”②《四川中药志》:“行气活血。治劳伤咳嗽、跌打损伤及腰痛”
4、马钱子别名番木鳖,苦实把豆儿,火失刻把都,苦实,马前,马前子,牛银,番木鳖,大方八。
来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的成熟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取出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热带。分布印度、越南、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地。
性状干燥成熟的种子呈扁圆形,钮扣状,略弯曲,边缘微隆起,常一面稍凹下,另一面稍突起,直径1~3厘米.厚3~6毫米,表面灰棕色或灰绿色,密生匍伏的银灰色毛茸,呈辐射状排列,有丝光,底面中央有一稍突出的圆点,边缘有一小突起,在圆点与小突起之间有一条棱线。质坚硬,难破碎,破开后种仁淡黄白色,稍透明,角质状。纵切面可见心形的子叶。无臭,味极苦。毒性剧烈,口尝宜特别谨慎.以个大、肉厚、质坚者为佳。主产印度、越南、缅甸等地。马钱子历来多为进口药,现我国云南有马钱藤,经测定种子含番木鳖碱,可以代替进口马钱子。生药外形与马钱子相似,长径20~30毫米,短径15~22毫米,中央厚6~10毫米,每个重1.3~2.7克;外面密被棕白色至棕色,光亮的绢毛,自中央向四周辐射状匍匐排列;种脐在种子中央,珠孔在种子的边缘。
功能主治散血热,消肿,止痛。治咽喉痹痛,痈疽肿毒,风痹疼痛,骨折。并治面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痈疽肿痛。①《纲目》:“治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消痞块,并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②《中药志》:“散血热,消肿毒。治痈疽,恶疮”
5、三七别名山漆,金不换,血参,参三七,田三七,田漆,田七,山漆,人参三七;佛手山漆山漆;参三七;田七;滇三七,盘龙七,滇七,汉三七。
来源为五茄科植物人参三七的根。夏末、秋初开花前、或冬季种子成熟后采收。选生3~7年以上者,挖取根部,去净泥土,剪除细根及茎基,晒至半干,反复搓揉,然后晒干。再置容器内,加入蜡块,反复振荡,使表面光亮呈棕黑色。本品以夏、秋采者,充实饱满,品质较佳,称为“春七”;冬采者,形瘦皱缩,质量较差,称为“冬七”。其剪下的粗支根,称为“筋条”;较细者为“剪口三七”;最细者为“绒根”。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于山坡林阴下。主要栽培于云南、广西;四川、湖北、江西等地有野生。主产云南、广西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呈不规则类圆柱形或纺锤形,长约3~5厘米,直径约0.3~3厘米,顶端有根茎残基。外表灰黄色或棕黑色,有光泽,具断续的纵皱纹,及横向隆起之皮孔,并有支根的断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木部与皮部常分离,皮部黄色、灰色或棕黑色,本部角质光滑,有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先苦而后微甜。以个大坚实、体重皮细、断面棕黑色、无裂痕者为佳。“筋条”、“剪口”及“绒根”大多不饱满而有较多的纵皱,并带有灰黄色的栓皮。易折断,断面颗粒状或角质状。
功能主治止血,散瘀,消肿,定痛。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症瘕,产后血晕,恶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①《纲目》:“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②《玉揪药解》:“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
备注同属植物秀丽假人参(又名:竹节三七)。三七号称“金疮要药”,人们把它比为“金不换”,是外科、伤科的常用药物,我国著名的“云南白药”中即含有本品。人工栽培的三七,多种在田野,称为“田七”。三七的叶,也有止血消炎的作用。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