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橘核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5味。
茴香橘核丸的基本资料茴香橘核丸(现代标准)名称茴香橘核丸
拼音Hui Xiang Ju He Wan
成份小茴香(盐炒)、八角茴香、橘核(盐炒)、荔枝核、补骨脂(盐炒)、肉桂、川楝子延胡索(醋制)、莪术(醋制)、木香、香附(醋制)、青皮(醋炒)、昆布、槟榔、乳香(制)、桃仁、穿山甲(制)。
性状本品为黄褐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酸、辛、苦。
功能主治散寒行气,消肿止痛。用于寒疝、睾丸肿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克,一日2次。
有效期48个月。
茴香橘核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处方小茴香(炒)40两,香附(炙)40两,昆布40两,荔枝核80两,穿山甲(炒)20两,肉桂(去粗皮)16两,橘核(炒)40两,青皮(炒)40两,大茴香40两,补骨脂(炒)20两,木香20两,桃仁(去皮)16两,槟榔40两,玄胡索(炙)40两,川楝子80两,莪术(炙)20两,乳香(炙)20两。
制法上为细粉,用冷开水泛为小丸。
功能主治散寒软坚,行气止痛。主各种疝气,睾丸偏坠,坚硬肿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生姜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注意忌食生冷。
茴香橘核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杭州方))处方橘核(盐炒)2两,厚朴(姜炙)5钱,桃仁2两,昆布2两,木通5钱,肉桂5钱,川楝子(炒)2两,玄胡索(醋炙)5钱,海藻2两,木香5钱,枳实(麸炒)5钱,小茴香(酒炒)8钱,海带2两。
制法桃仁单放,余药共为细末,另取精白面1两,黄酒2两,加适量清水,打成稀糊,取上药粉,泛为小丸。
功能主治理气散寒软坚。主因寒湿下注引起小肠疝气,睾丸肿大,坚硬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3钱,空腹时温酒或淡盐汤送下,日2次。
茴香橘核丸(《中国药典》)处方小茴香(盐炒)40g 八角茴香40g 橘核(盐炒)40g 荔枝核80g 补骨脂(盐炒)20g 肉桂16g 川楝子80g 延胡索(醋制)40g 莪术(醋制)20g 木香20g 香附(醋制)40g 青皮(醋炒)40g 昆布40g 槟榔40g 乳香(制)20g 桃仁16g 穿山甲(制)20g
性状为黄褐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酸、辛、苦。
炮制上十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散寒行气,消肿止痛。用于寒疝,睾丸肿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规格每100丸重6g
贮藏密闭,防潮。
茴香橘核丸相关中药材1、八角茴香别名舶上茴香,大茴香,舶茴香,八角珠,八角香,八角大茴,八角,原油茴,八月珠,大料,五香八角,舶上茴香,茴香八角珠,大八角。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果实。每年采收2次,第1次为主采期,在8~9月间,第2次在翌年2~3月间。采摘后,微火烘干,或用开水浸泡片刻,待果实转红后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土壤疏松的阴湿山地。野生或栽培。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台湾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常由8个(少数有6~13个)蓇葖集成聚合果,放射状排列,中轴下有一钩状弯曲的果柄。菁荚果小艇形,长5~20毫米,高5~10毫米,宽约5毫米,顶端钝尖而平直,上缘开裂。果皮外表面红棕色,多数有皱纹,内表面淡棕色,有光泽,内含种子1粒。种子扁卵形,长7毫米,宽4毫米,厚2毫米;种皮棕色或灰棕色,光亮,一端有小种脐,旁有明显珠孔,另一端有合点,种脐与合点之间有淡色的狭细种脊。种皮质脆,内含白色种仁,富油质。味微甜,有特殊香气。以个大、色红、油多、香浓者为佳。主产广西、广东、云南等地。同属植物莽草的果实,形状与八角茴香非常相似,极易混淆。莽草果实有毒,不可误用。其主要区别点为:莽草果实较小,蓇葖一般长约7~10毫米;其尖端呈向上弯曲之鸟喙状。果柄多垂直,常脱落。带树胶样气味,味苦。
功能主治温阳,散寒,理气。治中寒呕逆,寒疝腹痛,肾虚腰痛,干、湿脚气。①《品汇精要》:“主一切冷气及诸疝疗痛”②《本草蒙筌》:“主肾劳疝气,小肠吊气挛疼,干、湿脚气,膀胱冷气肿痛。开胃止呕,下食,补命门不足。(治)诸瘘,霍乱”③《医学入门》:“专主腰痛”④《本草正》:“除齿牙口疾,下气,解毒”⑤《医林纂要》:“润肾补肾,舒肝木,达阴郁,舒筋,下除脚气”
2、补骨脂别名胡韭子,婆固脂,破故纸,补骨鸱,黑故子,胡故子,吉固子,胡韭子,和兰苋。
来源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果穗,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分布河南、安徽、广东、陕西、山西、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主产四川、河南、陕西、安徽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呈扁椭圆形或略似肾形,长3~5毫米,直径2~4毫米,厚约1.5毫米,中央微凹,表面黑棕色:粗糙,具细微网状皱纹及细密腺点,少数果实外有淡灰棕色的宿萼。果皮薄,与种皮不易分离。剥开后内有种仁1枚,具子叶2片,淡棕色至淡黄棕色,富含油脂。气微香,味苦。以粒大、色黑。饱满、坚实、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肾助阳。治肾虚冷泻,遗尿,滑精,小便频数,阳痿,腰膝冷痛,虚寒喘嗽。外用治白癜风。①《药性论》:“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利,腹中冷”②《日华子本草》:“兴阳事,治冷劳,明耳目”③《开宝本草》:“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堕胎”④《品汇精要》:“固精气”⑤《纲目》:“治肾泄,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⑥《玉楸药解》:“温暖水土,消化饮食,升达脾胃,收敛滑泄、遗精、带下、溺多、便滑诸证”⑦《医林纂要》:“治虚寒喘嗽”
3、荔枝核别名荔仁,枝核,大荔核,荔仁,荔核。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净皮肉,取种子,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广东、广西。此外台湾、福建、四川亦产。
性状干燥种子呈长椭圆形,略扁,长2~2.5厘米;直径1~1.7厘米。表面棕红色或紫棕色,有光泽,一端有黄白色的种脐。质坚硬;剖开后有2片肥厚的子叶,灰黄色,质亦坚实。气微,味淡而涩。以干燥,粒大,饱满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理气,止痛。治胃脘痛,疝气痛,妇女血气刺痛。①《纲目》:“行散滞气。治颓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②《本草备要》:“辟寒邪,治胃脘痛。”
4、穿山甲别名鲮鲤甲,鳢鲤甲,鲮鲤角,川山甲,鳖鲤甲,山甲,甲片,麒鳞片,鳞片,随碱片,鲮鲤甲,鳣鲤甲,麒麟片,麟片,山甲片,钱鲤甲。
来源为鲮鲤科动物鲮鲤的鳞甲。捕得后杀死,去净骨肉,晒干,即为“甲壳”(亦称“甲张”)。将甲壳置沸水中,甲片自行脱落,晒干;或直接用沸水烫死,取下甲片,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浙江、福建、湖南、安徽等地亦产。
性状甲片随生长部位不同而形状大小不一。呈扇面形、菱形或盾形,一般长或宽1.5~5厘米,中央较厚,边缘较薄。背面青黑色,有纵线纹多条,底部边缘,有效条横线纹。腹面色淡较滑润,中央有一条弓形的横向棱线。角质,微透明,坚韧有弹性,很难折断。气微腥,味咸。以片匀、色青黑、无腥气、不带皮肉者为佳。
功能主治消肿溃痈,搜风活络,通经下乳。治痈疽疮种,风寒湿痹,月经停闭,乳汁不通。外用止血。①《别录》:“主五邪惊啼悲伤,烧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疗蚁瘘”②陶弘景:“疗疮癞”③《药性论》:“治山瘴疟。恶疮,烧敷之”④《日华子本草》:“治小儿惊邪,痔漏、恶疮、疥癣”⑤《滇南本草》:“治疥癞痈毒,破气行血,胸膈膨胀逆气,治膀胱疝气疼痛”⑥《纲目》:“除痰疟寒热,风痹强直疼痛,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⑦《本草再新》:“搜风去湿,解热败毒”
备注进口的穿山甲商品,多来自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一般分大甲片与小甲片。大甲片灰黄色,习称“铜甲片”,品质较次;小甲片褐色,习称“铁甲片”,品质较优。
5、川楝子别名金铃子,川楝实,楝实,练实,金铃子,仁枣,苦楝子,楝子,石茱萸,楝树果,川楝树子,金铃子仁枣。
来源为樟科植物川楝的果实。
生境分布生于疏林中潮湿处。分布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及甘肃南部等地。主产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呈球形或椭圆形,长径1.5~3厘米,短径1.5~2.3厘米。表面黄色或黄棕色,微具光译,具深棕色或黄棕色圆点,微有凹陷或皱缩。一端凹陷,有果柄脱落痕迹,另一端较平,有一棕色点状蒂痕。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有空隙。果肉厚,浅黄色,质松软。果核球形或卵圆形,两端平截,土黄色,表面具6~8条纵棱,内分6~8室,含黑紫色扁梭形种子6~8枚。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特异,味酸而苦。以表面金黄色,肉黄白色,厚而松软者为佳。
功能主治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①《本经》:“主温疾、伤寒太热烦狂,杀三虫疥窃,利小便水道”②《药性论》:“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③《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④《纲目》:“治诸疝、虫、痔”⑤《医林纂要》:“泻心火,坚肾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怡疝,去痼冷”⑥《本革求原》:“治淋病茎痛引胁,遗精,积聚,诸逆冲上,溲下血,头痛,牙宣出血,杀虫”
备注陕西、安徽、江苏、山东、湖北等地,有时以同属植物苦楝的果实,作本品使用。苦楝果实形状较小,直径1~2厘米。表面红褐色间有黄棕色,具光泽,多皱缩,有多数棕色小点。一端可见果柄残痕,另一端有一圆形凹点。果皮革质,易剥离。果核长椭圆形,具5~6条纵棱,内含种子4~6枚。种子扁梭形,紫红色,皮薄,内有子叶2片,黄白色,富油性。气微而特异,味酸而后苦。原植物洋“苦楝皮”条。
6、小茴香别名谷茴香,谷茴,蘹香,蘹香子,茴香子,土茴香,野茴香,大茴香,谷茴香,谷香,香子,小香,茴香,香丝菜。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果实。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有时盐炒用。
生境分布各地有栽培。主产山西、内蒙古、甘肃、辽宁。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7、延胡索别名玄胡素,元胡,延胡,玄胡索,元胡索。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块茎。5~6月间当茎叶枯萎时采挖。挖取后,搓掉外面浮皮,洗净,分别大小,放入开水中烫煮,随时翻动,至内部无白心呈黄色时,捞出晒干,置于干燥通风处,防潮及虫蛀。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下,或为栽培。分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主产浙江。
性状干燥块茎,呈不规则扁球形,直径1~2厘米,表面黄色或褐黄色,顶端中间有略凹陷的茎痕,底部或有疙瘩状凸起。质坚硬而脆,断面黄色,角质,有蜡样光泽。无臭,味苦。以个大、饱满、质坚、色黄、内色黄亮者为佳。个小、色灰黄、中心有白色者质次。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理气,止痛。治心腹腰膝诸痛,月经不调,症瘕,崩中,产后血晕,恶露不尽,跌打损伤。①《雷公炮炙论》:“治心痛欲死”②《日华子本草》:“除风,治气,暖腰膝,破症癖,扑损瘀血,落胎,及暴腰痛”③《开宝本草》:“主破血,产后诸病,因血所为者。妇人月经不调,腹中结块,崩中淋露,产后血运,暴血冲上,因损下血,或酒摩及煮服”④《医学启源》:“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虚劳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⑤《纲目》:“活血,利气,止痛,通小便”
备注东北辽宁等地产一种山延胡索,为同属植物东北延胡索的块茎。在《本草》中最早捉及的即为此种,如《本草拾遗》云:“延胡索生奚国,从安东来,根如半夏,色黄。”东北地区所产的山延胡索,除上述品种外,还有同属植物迷延胡索和齿瓣延胡索的块茎。江苏所产的苏延胡,为同属植物土延胡的块茎,药材直径0.5~1.2厘米,表面黄色至土黄色;断面黄白色,粉状,中间多已裂或空隙,品质较差,产量极小。
8、昆布别名纶布,海昆布。
来源为海带科植物海带、或翅藻科植物昆布、裙带菜的叶状体。夏、秋采收,由海中捞出,晒干。
性状①海带的干燥叶状体,卷曲折叠成团,或缠结成把。全体呈绿褐色或黑褐色,表面附有白霜。用水浸软则膨胀成扁平的带状,长50~150厘米,宽10~50厘米,中部较厚,边缘较薄而呈波状。质厚,革质状而粘滑。用手捻之不分层。残存柄部扁圆柱状。有腥气,味咸。产于山东、辽宁等地。②昆布的干燥叶状体,卷曲皱缩成不规则团状。全体呈黑色,表面附有白霜,质较薄。用水浸软则膨胀呈扁平的叶状,长宽均为15~26厘米,厚约1.5毫米。两侧羽状深裂,裂片长舌形,边缘有小齿。质柔滑,用手捻之可剥离为二层。有腥气,味咸。产福建。③裙带菜的形态与昆布相似,但全体呈棕绿色,质薄而跪,多已破碎。用水浸软后即膨胀呈扁平的叶状,中央有一筋肋,并溶出大量粘液如琼脂样,极易剥离为二层。气腥,味咸。产浙江。以上三种均以整齐、质厚、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软坚,行水。治瘰疬,瘿瘤,噎膈,水肿,睾丸肿痛,带下。①《别录》:“主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痿疮”②《药性论》:“利水道,去面肿,去恶疮鼠瘘”③《本草拾遗》:“主颓卵肿”④崔禹锡《食经》:“治九瘘风热,热瘅,手脚疼痹,以生啖之益人”⑤《本草通玄》:“主噎膈”⑥姚可成《食物本草》:“裙带菜,主女人赤白带下,男子精泄梦遗”⑦《玉楸药解》:“泄水去湿,破积软坚。”“清热利水,治气臌水胀,瘰疬瘿瘤,癫疝恶疮,与海藻、海带同功”⑧《现代实用中药》:“治水肿,淋疾,湿性脚气。又治甲状腺肿,慢性气管炎,咳嗽”
9、青皮别名青橘皮,青柑皮,四花青皮,个青皮,青皮子。
来源为芸香利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未成热的果皮或幼果。一般在春末夏初时采收,但亦有延长至秋季采摘者。个大者用刀将皮剖成四片至蒂部为止,除净内瓤,晒干,称“四花青皮”;中等大者称“个青皮”,最小者习称“青皮子”,晒干即得。
性状①四花青皮(《医林集要》)形状不一,裂片多数为长椭圆形,边缘多向内卷曲,皮薄。外皮黑绿色或青绿色,有皱纹。内面黄白色,有脉络纹。断面边缘有油点。气清香,味苦辛。以皮黑绿色、内面白色、油性足者为佳。②个青皮 又名:均青皮。呈不规则的圆球形,直径2~2.5厘米,小于1厘米的称“青皮子”。表面深灰色或黑绿色,有细皱纹及小瘤状突起.基部有果柄痕,指划之可见油迹。质坚硬,破开后断面皮厚1.5~3毫米,淡黄色或黄白色,外层显油点,内有果瓤。气清香,味苦辛。以坚实、个整齐、皮厚、香气浓者为佳。以上均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此外,江西、云南、湖南等地亦产。青皮药材,除用橘类的未成熟果实外,其同属植物甜橙(广东、广西、贵州、福建、陕西、云南)、香橼(浙江、福建)以及茶枝柑(广东、广西)等柑类的未成热果实亦有作青皮使用者。植物形态参见“甜橙”、“香橼”、“柑”等条。
功能主治疏肝破气,散结消痰。治胸胁胃脘疼痛,疝气,食积,乳肿,乳核,久疟癖块。①《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用之。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左胁有积气”③《纲目》:“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④《本草备要》:“除痰消痞,治肝气郁结,胁痛多怒,久疟结癖,疝痛,乳肿”⑤《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吐逆,解热,消痰水”
10、槟榔别名榔玉,宾门,青仔,国马,槟楠,尖槟,鸡心槟榔,仁频,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槟榔仁,洗瘴丹,大腹子,大腹槟榔,槟榔子,马金南,槟榔玉,榔玉。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冬、春果实成熟时采收。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主产广东、云南、台湾、广西、福建。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产量最多。
性状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的疤痕状的种脐。质坚实,纵剖面可见外缘的棕色种皮向内褶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基部珠孔内侧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显。气无,味涩而微苦。以果大体重、坚实、不破裂者为佳。
功能主治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①《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②《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③《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④《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⑤《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⑥《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癥结,下五膈气”⑦《医学启原》:“治后重”⑧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⑨《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⑩《本草通玄》:“止疟疗疝”⑾《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⑿《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
11、莪术别名蓝心姜,黑心姜,姜七,蓬莪茂,蓬药,蓬莪术,广茂,蓬术,青姜,羌七,广术,文术,温莪术,山姜黄,芋儿七,臭屎姜。
来源为姜科植物莪术Curcuma aerugionosa Roxb.的根茎。秋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洗净,蒸或煮至透心,晒干或低温干燥后除去须根及杂质。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溪旁及林边等的阴湿处。主产广西、四川。
性状根茎圆锥形,上端较尖,下端钝圆,长2~6cm,直径2~3cm。表面淡黄色,稍皱缩,有明显的环节,节上有鳞片样叶柄残基,并有圆点状根痕。质坚实,断面黄绿色,内皮层环圆形,中柱占大部分。气微香,味苦辣。干燥的根茎,呈卵圆形或纺锤形,质坚实而重,极难折断,破开面灰褐色至黄绿色,角质状,有光泽,并有一黄白色环及白色的筋脉小点。稍有香气,鼓掌微苦而辛。以个均匀、质坚实、断面灰褐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血瘀腹痛、肝脾肿大、心腹胀痛,积聚,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作痛饮食积滞。(1)行气止痛,破血消积:用于气滞血瘀之经闭、胸胁痛、腹痛及症瘕肿块等。常配三棱。(2)消食化积:用于饮食积滞之胃腹胀痛,常配焦麦芽、焦槟榔。
12、枳实别名鹅眼枳实。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酸橙或香圆的幼果。5~6月间摘取,晒干;略大者横切成两半,晒干。
性状①绿衣枳实 为植物枸橘的幼果,呈圆球形,直径2~3厘米,商品多横切成半球形。果实表面绿黄色,散有众多小油点及微隆起的皱纹,被有细柔毛。顶端有明显的花柱基,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脱落后的痕迹。横断面果皮厚3~6毫米,边缘外侧散有1~2列棕黄色油点,瓤囊6~8瓣,囊内汁胞干缩,呈棕褐色:近成熟的果实内每瓤内有种子数粒,呈长椭圆形;中心柱坚实,宽4~6毫米,约占断面直径的1/6。气香,汁胞味微酸苦。产福建、陕西、广西等地。②酸橙枳实 为植物酸橙的幼果,完整者呈圆球形,直径0.3~3厘米。外表灰绿色或黑绿色,密被多数油点及微隆起的皱纹,并散有少数不规则的黄白色小斑点。顶端微凸出,基部有环状果柄的痕迹。横切面中果皮光滑,淡黄棕色,厚3~7毫米,外果皮下方散有1~2列点状油室,果皮不易剥离;中央褐色,有7~12瓤囊,每瓤内含种子约10粒:中心柱径宽2~3毫米。有强烈的香气,味苦而后微酸。主产四川、江西、浙江。此外,广西、湖南等地亦产。产四川者称川枳实,产江西者称江枳实。③香圆枳实 为植物香圆的幼果,呈球形、矩圆形或倒卵球形,商品多剖成二半,直径0.5~3厘米。较小的幼果表面密被黄白色的绒毛,渐大则渐秃净而粗糙,灰红棕色或暗棕绿色,有时可见不规则的黄白龟斑点,并密生多数油点及网状隆起的粗皱纹。大的果实顶端有环状的金钱环,基部有环状的果柄痕迹。横切面中果皮粗糙,黄白色,厚4~8毫米,外果皮下方散有1~2列点状的油室,果皮不易剥离;中央棕褐色,有10~12瓤囊,每瓤内有种子数枚;中心柱径宽2~5毫米。有强烈的香气,味酸而后苦。主产江西、四川等地。商品枳实除上述三种外,尚有以甜橙(福建);枸橼(云南);柚(广西、陕西、四川、江西)等的幼果作枳实用。参见“甜橙”、“香橼”、“柚”条。
功能主治破气,散痞,泻痰,消积。治胸腹胀满,胸痹,痞痛,痰癖,水肿,食积,便秘,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①《本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②《别录》:“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③《药性论》:“解伤寒结胸,入陷胸汤用;主上气喘咳。肾内伤冷,阴痿而有气,加而用之。”④《珍珠囊》:“去胃中湿热。”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主心痞,化心胸痰,消食,散败血,破积坚。”⑥《本草再新》:“破气,化痰,消食宽肠,杀虫,败毒。”⑦《现代实用中药》:“治咳嗽,水肿,便秘,子宫下垂及脱肛。”
13、橘核别名橘子仁,橘子核,橘米,橘仁。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种子。一般多从食品加工厂收集,洗净,晒干或炕干。
生境分布主产福建、浙江、江西、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呈卵形或卵圆形,一端常成短嘴状突起,长约7~10毫米,短径约5~7毫米。外种皮淡黄白色至淡灰白色,光滑,一侧有种脊棱线,自种脐延至合点,质脆易剥落。内种皮膜质,淡棕色,紧贴于外种皮之内。种仁两片,肥厚,富油质。微有油气,味苦。以色白,饱满、子粒均匀者为佳。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治疝气,睾丸肿痛,乳痈,腰痛,膀胱气痛。①《日华子本草》:“治腰痛,膀胱气,肾疼。炒去壳,酒服良”②《纲目》:“治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③《本草备要》:“行肝气,消肿散毒”④《医林纂要》:“润肾、坚肾”
14、桃仁别名桃核仁,桃核人。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种子。6~7月果实成热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放阴凉干燥处,防虫蛀、走油。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云南、陕西、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呈扁平长卵形,长1~1.6厘米,宽0.8~1厘米,外表红棕色或黄棕色,有纵皱。先端尖,中间膨大,基部钝圆而扁斜,自底部散出多数脉纹,脐点位于上部边缘上,深褐色,棱线状微突起。种皮菲薄,质脆;种仁乳白色,富含油脂,2子叶之结合面有空隙。气微弱,味微苦。以颗粒均匀、饱满、整齐、不破碎者为佳。
功能主治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治经闭,症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①《本经》:“主瘀血,血闭症瘕,邪气,杀小虫”②《别录》:“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症瘕,通脉,止痛”③孟诜:“杀三虫,止心痛”④《医学启源》:“治大便血结”⑤李杲:“治热入血室,腹中滞血,皮肤血热燥痒,皮肤凝聚之血”⑥《滇南本草》:“治血痰”⑦《纲目》:“主血滞风痹,骨蒸,肝疟寒热,产后血病”⑧《现代实用中药》:“治高血压及慢性盲肠炎,妇人子宫血肿”
15、肉桂别名菌桂,牡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紫桂,桂皮。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官桂:剥取栽培5~6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晒1~2天后,卷成圆筒状,阴干。②企边桂:剥取十余年生的干皮,两端削齐,夹在木制的凸凹板内,晒干。③板桂:剥取老年桂树的干皮,在离地30厘米处作环状割口,将皮剥离,夹在桂夹内晒至九成干时取出,纵横堆叠,加压,约1个月后即完全干燥。至于“桂心”,即肉桂加工过程中检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各种肉桂商品均宜贮藏于干燥阴凉处,或入锡盒内,密闭保存。
生境分布栽培于砂土及斜坡山地。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性状①官桂(《本草图经》)又名:菌桂(《本经》一作箘桂),筒桂(《唐本草》),桂尔通、桂通、条桂。呈半槽状或圆筒形,长约40厘米,宽约1.5~3厘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细皱纹及小裂纹,皮孔椭圆形,偶有凸起横纹及灰色花斑;刮去栓皮者,表面较平滑,红棕色,通称“桂心”。内表面暗红棕色,颗粒状。质硬而脆,断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可见浅色石细胞群,断纹成环状。气芳香,味甜辛。②企边桂 又名;清化桂。呈长片状,左右两边向内卷曲,中央略向下凹,长40~50厘米,宽4.5~6厘米,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红棕色,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香气浓烈,其它与官桂相似。③板桂(《本草图经》)又名:桂楠。呈板片状,通常长30~40厘米,宽5~12厘米,厚约4毫米,两端切面较粗糙。以上均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①《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②《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③《药性论》:“主治:几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痈痹,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杀草木毒”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⑤《珍珠囊》:“去卫中风邪,秋冬下部腹痛”⑥《医学启源》:“补下焦不足,治沉寒肩冷及表虚自汗。《主治秘要》:渗泄,止渴”⑦《用药心法》:“敌寒邪,治奔豚”⑧王好古:“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⑨《纲目》:“治寒痹,风瘖,阴盛失血,泻痢,惊痢。”“治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
备注《本经》有牡桂、菌桂,《名医别录》又另立“桂”条。《本草纲目》认为桂即牡桂,并将两者合为一条。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见牡桂、肉桂为同一物。至于菌桂,陶弘景称其“正圆如竹”,《图经》称:“树皮青黄,薄卷若简,亦名筒桂”。据此,菌桂当即今之官桂。
16、海带别名海马蔺,海草。
来源为大叶藻科植物大叶藻的全草。春、夏、秋皆可采收,除去杂质,用淡水洗净,阴干。
生境分布生于海中。分布辽宁、山东沿海。产于辽宁、山东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呈细长带状,全缘,常皱缩或卷曲,多碎断,直径约2~8毫米,薄如纸,表面棕绿色至棕色,上有类白色盐霜。质脆如纸,折断面有细毛样纤维。臭微弱;味咸。
功能主治软坚化痰,利水泄热。治瘿瘤结核,疝瘕,水肿,脚气。①《嘉佑本草》:“催生,治妇人及疗风,亦可作下水药”②《本草图经》:“下水速于海藻”③《纲目》:“治水病,瘿瘤,功同海藻”④《玉楸药解》:“清热软坚,化痰利水”⑤《医林纂要》:“补心,行水,消痰,软坚。消瘿瘤结核,攻寒热瘕疝,治脚气水肿,通噎膈”
备注现代一般所称的海带药材中作昆布使用(参见“昆布”条)。《嘉佑本草》所描述的“登州人干之以束器物”的海带,是大叶藻和海韭菜。登州一带产有大叶藻和海韭菜,这两种植物在山东称为“海带草”,其性状亦与《嘉佑本草》所说的“柔韧而长”相符。今辽宁省亦以大叶藻入药,称为海带。
17、木香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云木香。
来源为菊科物木香Auckiandialappa Decne.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杂质,切段,干燥后撞去粗皮。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主产云南、四川。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18、香附别名雀头香,莎草根,香附子,雷公头,香附米,三棱草根,苦羌头,雀头香,猪通草茹,莎草,三棱草,香头草,回头青。
来源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茎。春、夏、秋三季均可采,一般在秋季挖取根茎,用火燎去须根及鳞叶,入沸水中片刻,或放蒸笼中蒸透取出晒干。再放入竹笼中来回撞擦;用竹筛去净灰屑及须毛,即成光香附。亦有不经火燎,即将根茎装入麻袋撞擦后晒干者。也有用石碾碾去毛皮,称为香附米。
性状干燥根茎多呈纺锤形,有时略弯曲。长1.5~4.5厘米,直径5~10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及数个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棕色毛状鳞片及残留的根痕;去净毛须者,则外表光滑,环节不明显。质坚硬,经过蒸煮者断面色棕黄而微紫红,显角质性;生晒者断面色白而显粉性,周边与中心分层明显,中心色略深。气芳香,味微苦。以个大、色棕褥、质坚实、香气浓者为佳。主产山东、浙江、湖南、河南。其他地区亦多有生产。其中山东产者称东香附,浙江产者称南香附,品质较佳。
功能主治理气解郁,止痛调经。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1)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2)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①《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②《唐本草》:“大下气,除胸腹中热”③《医学启源》:“快气”④李杲:“治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⑤《汤液本草》:“治崩漏”⑥《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吐”⑦《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19、乳香别名滴乳香,熏陆香,乳头香,塌香,马思答吉,天泽香,摩勒香,杜噜香,多伽罗香,浴香,马尾香,西香。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的胶树脂。春、夏均可采收,以春季为盛产期。采收时,干树干的皮部由下向上顺序切伤,并开一狭沟,使树脂从伤口渗出,流入沟中,数天后凝成干硬的固体,即可采取。落于地面者常粘附砂土杂质,品质较次。本品性粘,宜密闭,防尘;遇热则软化变色,故宜贮藏于阴凉处。
生境分布分布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主产于红海沿岸的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
性状干燥胶树脂,多呈小形乳头状、泪滴状颗粒或不规则的小块,长0.5~3厘米,有时粘连成团块。淡黄色,常带轻微的绿色、蓝色或棕红色。半透明。表面有一层类白色粉尘,除去粉尘后,表面仍无光泽。质坚脆,断面蜡样,无光择,亦有少数呈玻璃样光泽。气微芳香,味微苦。嚼之,初破碎成小块,迅即软化成胶块,粘附牙齿,唾液成为乳状,并微有香辣感。遇热则变软,烧之微有香气(但不应有松香气),冒黑烟,并遗留黑色残渣。与少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乳状液。以淡黄色、颗粒状、半透明、无砂石树皮杂质、粉末粘手、气芳香者为佳。
功能主治调气活血,定痛,追毒。治气血凝滞、心腹疼痛,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痛经,产后瘀血刺痛。①《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风瘾疹痒毒”②《本草拾遗》:“疗耳聋,中风口噤,妇人血气,能发酒,理风冷,止大肠泄澼,疗诸疮令内消”③《日华子本草》:“止霍乱,心腹痛。煎膏止痛长肉”④《证类本草》:“治不眠”⑤《珍珠囊》:“定诸经之痛”⑥《纲目》:“消痈疽诸毒,托里护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妇人难产,折伤”⑦《本草从新》:“治癫狂,止泄痢”⑧《要药分剂》:“赤白痢腹痛不止者,加入乳香无不效”
备注此外,尚有同属植物鲍达乳香树及野乳香树等数种。所产乳香,形状均与上种相似。
20、厚朴别名川朴,紫油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川朴。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立夏至夏至间剥取生长20年以上的植株的干皮或根皮(须先将外表粗皮刮去),阴干;再堆放于土坑内,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使之发汗,取出晒干,再蒸熟使变软,卷成筒状,阴干。细小的根皮,只须除净泥土,适当切断,阴干即可。
性状商品由于采皮的部位、加工及形状的不同,种类很多,主要有筒朴、靴角朴、根朴、枝朴四类。①筒朴 为主干的干皮,经加工后卷成双卷筒状,形似“如意”,故又称为“如意卷厚朴”或“如意朴”。长15~45厘米,厚2~5毫米。表面呈淡棕色至深棕色,较薄的皮,表面裂纹少,有纵纹,可见圆形纵裂皮孔;较厚者,表面粗糙,栓皮鳞状,易剥落。内表面紫棕色,平滑,有细致的纵走纹理,以指甲划之显油纹。质较润而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外侧呈灰棕色纤维性,内侧为紫棕色颗粒状,油润性。气芳香,味微辛,咀嚼之少残渣。②靴角朴 为靠近根部的干皮,经加工后其形如靴,故名。全长约30~40厘米,厚约3~10毫米。外皮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栓皮易剥落。上端为单卷筒状,基部展开成喇叭口形,有纵裂纹及横皱纹呈凹沟状。因厚薄不匀而形成紫棕色和灰黄色相间的花纹,并有刀刮痕。内面为深紫色或深红色,有直条纹,下部有凹下的横沟,与外皮的横皱纹相对,以指甲划之,可见油纹。质润而稍坚,但易折断。断面紫棕色,颗粒状。气辛香,味苦而辣,咀嚼无残渣。③根朴 为根皮经加工后卷成单或双卷,多劈破,形弯曲如鸡肠,故又名“鸡肠朴”。长15~45厘米,直径0.5~2厘米,厚约1~3毫米。表面粗糙,灰棕色,有横裂纹及纵皱纹,劈破处有纤维状物露出,内表面深紫棕色,有显著的纵纹及枝根痕。质韧,难折断,断面纤维性,油润。气味与干皮同,但咀嚼后遗留的残渣较多。④枝朴 为粗枝上剥下的皮,呈单卷状,长10~20厘米,厚1~2毫米。表面稍粗糙,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斑痕,有时可见大型孔洞。内表面深紫棕色,平滑,有深直条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味与干皮同,咀嚼后残渣较多。以上各种厚朴,断面均有点状闪光性结晶。以皮粗肉细,内色深紫、油性大、香味浓、味苦辛微甜、咀嚼无残渣者为佳。主产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以四川、湖北所产质量最佳,称紫油厚朴;浙江所产称温朴,质量亦好。此外,福建、江西、广西、甘肃、陕西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②《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③《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④《日华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调关节,杀腹藏虫,明耳目。”⑤王好古:“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⑥《本草正》:“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
21、茴香别名蘹香,小茴香,土茴香,野茴香,大茴香,谷茴香,谷香,香子,小香。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果实。9~10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果实,去净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我国各地普遍栽培。主产山西、甘肃、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黑龙江、河北、陕西、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果实,呈小圆柱形,两端稍尖,长5~8毫米,宽约2毫米。基部有时带小果柄,顶端残留黄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黄绿色。分果呈长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棱线,横切面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结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种子1粒,横切面微呈肾形。气芳香,味甘微辛。以颗粒均匀、饱满、黄绿色、香浓味甜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肾散寒,和胃理气。治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①《千金·食治》:“主蛇咬疮久不瘥,捣敷之。又治九种瘘。”②《唐本草》:“主诸瘘、霍乱及蛇伤。”③《开宝本草》:“主膀胱、肾间冷气及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④《日华子本草》:“治干、湿脚气并肾劳颓疝气,开胃下食(「食」一作「气」),治膀胱痛,阴疼。”⑤李杲:“补命门不足。”⑥《伤寒蕴要》:“暖丹田。”⑦《玉揪药解》:“治水土湿寒,腰痛脚气,固瘕寒疝。”⑧《本草求真》:“肝经虚火从左上冲头面者用之。”⑨《随息居饮食谱》:“杀虫辟秽,制鱼肉腥臊冷滞诸毒。”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慢性气管炎。”⑾《吉林中草药》:“散寒止痛。治疝气,肾寒小腹痛,胃痛,腰痛,遗尿。”
备注莳萝子与本品形极相似,甘肃、广西等部分地区有以莳萝子作茴香使用者。《纲目》亦称莳萝子别名小茴香,可见以莳萝子作茴香,历史已久。但二者名实不宜混淆,其药材之主要不同点为:莳萝子较小而圆,分果呈广椭圆形,扁平,长3~4毫米,直径2~3毫米;横切面背面四边不等长,两侧延展成翅状。气味较弱。参见“莳萝子”条。
22、木通别名通草,附支,丁翁,丁父,葍藤,王翁,万年,万年藤,燕蕧,乌蕧,通草,活血藤。
来源为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叶木通、木通的木质茎。9月采收,截取茎部,刮去外皮,阴干。
性状白木通的干燥木质茎呈圆柱形而弯曲,长30~60厘米,直径1.2~2厘米。表面灰褐色,外皮极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裂纹,节不明显,仅可见侧枝断痕。质坚硬,难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较厚,黄褐色,木部黄白色,密布细孔洞的导管,夹有灰黄色放射状花纹。中央具小形的髓。气微弱,味苦而涩。以条匀,内色黄者为佳。产四川、湖北、湖南、广西等地。目前所用的木通药材,主要有关木通、川木通、淮通和白木通四类,其中使用最广的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木通马兜铃的木质茎(详“关木通”条);其次为川木通,为毛茛科小木通、绣球藤等的木质茎(详“川木通”条);淮通为马兜铃科大叶马兜铃、淮通马兜铃的木质茎(详“淮通”及“朱砂莲”条);白木通则仅在少数地区自产自销。而历代本草所记载的木通则为木通科木通,目前很少见用。
功能主治泻火行水,通利血脉。治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①《本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②《吴普本草》:“止自汗”③《别录》:“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鼻息肉,堕胎,去三虫”④《药性论》:“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⑤《食疗本草》:“煮饮之,通妇人血气,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瘘、金疮、踒折,煮汁酿酒妙”⑥《本草拾遗》:“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⑦《海药本草》:“主诸瘘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⑧《食性本草》:“主理风热淋疾,小便效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食之有效”⑨《日华子本草》:“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⑩《安徽药材》:“治脚气浮肿”
23、木香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云木香。
来源为菊科物木香Auckiandialappa Decne.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杂质,切段,干燥后撞去粗皮。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主产云南、四川。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24、海藻别名落首,海萝,乌菜,海带花,落首,海藻菜。
来源为马尾藻科植物羊栖菜或海蒿子的全草。夏、秋季由海中捞取或割取,去净杂质,用淡水洗净,晒干。
性状①小叶海藻:为羊栖菜的干燥全草,呈卷曲的团状物。黑棕色,表面有白色盐霜,质脆易碎。浸软后肉质、粘滑、柔韧。主轴圆柱状,上有短枝,叶状突起呈棍棒状,略扁,有时先端膨大,中空成气泡,或成盾状。腋间有纺锤形的气囊,长5~10毫米,丛生。气腥,味咸。主产福建、浙江、广东等地。②大叶海藻:为海蒿子的干燥全草,呈卷曲的团状物,与羊栖菜相似,浸软后,粘滑、柔韧,叶状突起略呈革质。主轴圆柱状,表面有多数短小的刺状突起。分枝多。叶状突起呈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及线形,表面有黑棕色略突起的斑点。最终分枝上有气囊.球形或椭圆形,较上种为小,有柄,有时顶端具尖突起。气腥,味咸。主产山东、辽宁等地。
功能主治软坚,消痰,利水,泄热。治瘰疬,瘿瘤,积聚,水肿,脚气,睾丸肿痛。①《本经》:“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症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②《别录》:“疗皮间积聚,暴癀,留气,热结,利小便”③《药性论》:“治气痰结满,疗疝气下坠,疼痛核肿,去腹中雷鸣,幽幽作声”④孟诜:“主起男子阴气,常食之,消男子癀疾”⑤《海药本草》:“主宿食不消,五鬲痰壅,水气浮肿,脚气,奔豚气”⑥《本草蒙筌》:“治项间瘰疬,消颈下瘿囊,利水道,通癃闭成淋,泻水气,除胀满作肿”⑦《现代实用中药》:“治慢性气管炎等症”
备注此外,少数地区尚用三角藻海黍子、鼠尾藻等的全草作海藻入药。
25、荔枝别名大荔,丹荔,离支,荔支,火山荔丽枝,勒荔,荔枝子,离枝,火山荔,丽枝。
来源为无患子种植物荔枝的果实。6~7月果实成熟时采。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果园。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台湾、云南、四川等地。
功能主治生津,益血,理气,止痛。治烦渴,呃逆,胃痛,瘰疬,疔肿,牙痛,外伤出血。①《食疗本草》:“益智:健气,”②《海药本草》:“主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③《日用本草》:“生津,散无形质之滞气。”④《本草衍义补遗》:“消瘤赘赤肿。”⑤《纲目》:“治瘰窃,疗肿,发小/瞳疮。”⑥《玉楸药解》:“暖补脾精,温滋肝血。”⑦《本草从新》:“解烦渴,止呃逆。”⑧《医林纂要》:“补肺,宁心,和脾。开胃。治胃脘寒痛,气血滞痛。”⑨《泉州本草》:“壮阳益气,补中清肺,生津止渴,利咽喉。治产后水肿,脾虚下面,咽喉肿痛,呕逆等证。”
备注鲜荔枝味甜鲜美,汁多肉嫩,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实为水果中之绝品。荔枝不宜多食,若连续、大量地食用鲜荔枝会产生头晕、心慌、脸色苍白、饥饿感、出冷汗、恶心、手足无力等症,严重者还可出现眩晕、抽搐、呼吸不规则甚至突然昏迷、脉搏细弱、类近低血糖症状,医学上称为荔枝急性中毒,即荔枝病。若出现上述症状时,可让病人平卧休息,轻者立即冲服浓糖水一杯,重者应马上送医院救治。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