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甘肃省民乐县的历史沿革

夏代境内属西戎地,属砷铜器时代。

商代西戎地,属青铜器时代。

西周一说是戎地,《史略》说愚知即月氏地。

东周的春秋时期,一说境内是虞氏、愚知(均为月氏)地,一说是乌孙、月氏地。

东周的战国时期,属月氏地。月氏城(境内永固城)和昭武城(今临泽县鸭暖乡昭

武村一带),是当时月氏族在黑河东西的两座城堡。

秦月氏强盛,统占河西,依昭武为中心。

西汉属于匈奴右贤王的领地,史称匈奴右地。右贤王封浑邪王管辖。单于城(今本县永固城)是单于王初期的驻牧中心和避暑胜地。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氐池县为否武县,隶属更改张掖郡名的设屏郡。窦融割据张掖时,新设万岁城(今本县南古城一带),属张掖属国。

东汉境内仍设氐池县。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之前,隶属凉州张掖郡8县之一,之后更名兰池县,同万岁城,均属西郡所辖5县。

三国境内属魏,置兰池县、万岁城,属凉州西郡。

西晋境内仍置兰池县、万岁城,属凉州西郡

东晋十六国境内先后经历前凉、前秦、后凉、北凉四个政权。前秦此时境内郡县设置沿溪前凉。后凉境内建置《地志》、《史话》、《史略》各说不一。王秉德先生说:万岁、兰池2县属西郡,祁连郡领汉阳、祁连2县,临松郡领临松县。北凉境内建置上列三书各说不一,王秉德说,设临松郡、祁连郡、金山郡,但缺无领属县名。

南北朝境内经历北魏、西魏、北周三个政权。

北魏后期境内行政建置设临松郡。

西魏境内建置同北魏后期。各说有一定分歧。

北周境内置兰池县、金山县、万岁城,隶属张掖郡。

隋开皇三年 (583年),罢郡设州,以辖郡县,各县再次裁并。

自此至清雍正三年(1725年),在长达1120年左右的历史长河中,境内县的建置中断。

唐初期,境内隶属甘州。天宝元年(742年)属改名甘州的张掖郡管辖,至吐蕃于781年陷甘州为止。回鹘在甘州建立牙帐后,境内属甘州回鹘统辖。

五代十国境内属甘州回鹘政权管辖。

北宋、南宋政权均未及河西。统治河西的是甘州回鹘、西夏和元代初期政权。

西夏在军事上设12个监军司,山丹设甘肃监军司;行政上设枢密院,后称尚书省,省下设郡、府。甘州于1037年设镇夷郡,后设宣化府。到南宋时,改镇夷郡为镇夷州,废宣化府制甘州城司。镇夷州直辖甘州城司及山丹县。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攻陷甘州。

元至元元年(1264年),在甘州置甘肃总管府,八年改为甘肃路总管府。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立甘肃行中书省,简称甘肃省,甘肃设“省:由此开始。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将行省治所移至甘州,甘州始成省会。行省以下行政建制有路、府、州。甘肃行省辖7路2直隶州,境内分属甘州路和山丹直隶州。

明洪武五年(1372年)在甘州置甘肃卫,二十五年(1392年)罢。二十六年甘州为陕西行都及甘肃镇的治所,下辖4道12卫4守御千户所和关西7卫及青海西番十三族。境内分属分巡西宁道(治甘州)的山丹卫和甘州五卫。属于山丹卫管辖的有文字可考的是四家儿堡(今四家村)、赵岗堡(今赵岗寨)。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甘肃巡抚东移凉州(后又移驻兰州)。康熙二年(1663年)甘州置甘肃提督,领4镇总兵。雍正三年(1725年)改卫所制为府县制。废陕西行都司置甘州府,改山丹卫为山丹县。

民国二年(1913年)2月7日,废府存道,州、厅、分县一律改称“县”。东乐县丞改称“东乐县”,属河西道(后改称“凉州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三月,迁东乐县治于洪水镇,12月16日,改东乐县为民乐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后隶属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武威)。

1949年9月22日,民乐县人民政府成立。属陕甘宁边区张掖分区(治张掖)。

从1950年1月起隶属甘肃省行政公署张掖分区,即张掖专区。5月25日,撤销张掖专区,民乐县划归武威专区。

1955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武威、酒泉两专区,其行政区域并入山丹县。

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民乐县。

1962年1月1日起,分张掖专区为张掖、武威、酒泉3专区县境隶属张掖专员公署。

1968年4月,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又隶属新成立的张掖地区革命委员会,

从1980年10月起,属更名的张掖地区行政公署。

2002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张掖地区和县级张掖市,建立地级张掖市和副地级甘州区,7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民乐为市辖五县一区之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