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含读《美国》有感、美国独立宣言读后感(813字)、读《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佛大学》有感(彭盼)(827字)、美国的悲剧读后感(827字)、《神秘岛》读后感(887字)、近距离看美国读后感(900字)等800字、900字左右的读后感优秀作文6篇,供您参阅。
美国独立宣言读后感_813字文/郭家媛
《独立宣言》发表于1776年7月4日,之后这一天成为美国的国庆日,也叫独立日。显而易见,该宣言的发表目的在于向全世界阐述联合殖民地脱离大不列颠的理由,此外,美国式自由主义思想也在其中显而易见。
《独立宣言》开篇不长的部分讲到了人权,讲到了政权和人民的关系:“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这是殖民地人民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独立宣言》为美国的自由主义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环境,为自由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的百年时间内,他们终将把理论付诸于实践,建立了互相制衡的政府体系。
《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人权宣言》,基本确立了《人权宣言的》精神内容,为浩浩荡荡的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跨越了几个世纪仍然被作为真理而尊奉,更有力的说明了其精神的基本性和伟大。
尽管在宣言中体现出对印第安民族的丑化:“他在我们中间煽动内乱,并竭力挑唆残酷无情的印地安蛮子来对付我们边疆的居民,而众所周知,印地安人作战的准则是不分男女老幼、是非曲直,格杀勿论。”有一定的种族歧视。此外,最近看一些美国批评家的文章,都在骂美国的平等有问题。还有,众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有指责美国式民主思想无礼横扫世界。但是,今天,我们很有幸看到了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的在职,不禁回想至《独立宣言》和其宏大思想在当时说出的类似夸口的自由。也许正是它促使美国不断兑现这种对自由的诺言,为世界民主进程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
《独立宣言》虽然不是美国的宪法或其组成的部分,也不具备宪法的效力。但它的影响在美国历史上意义重大,不可小觑,是世界民主进程中一块不朽的丰碑。
成语格杀勿论:格杀勿论[gé shā wù lùn],意指击杀凶恶的人不以杀人论罪。语本《周礼·秋官·朝士》汉·郑众·注。[源]《周礼·秋官·朝士》汉·郑众·注 谓盗贼群辈若军,共攻盗乡邑及家人者,杀之无罪。若今时无故入人室宅庐舍、上人车船、牵引人欲犯法者,其时格杀之,无罪。《史记·卷五一·荆燕世家》至孙定国,与父康王姬奸,生子男一人。夺弟妻为姬。与子女三人奸。定国有所欲诛杀臣肥如令郢人,郢人等告定国,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郢人以灭口。至元朔元年,郢人昆弟复上书具言定国阴事,以此发觉。诏下公卿,皆议曰:“定国禽兽行,乱人伦,逆天,当诛。”上许之。定国自杀,国除为郡。[典故]《周礼》一书相传为周公所撰,记载了周代的官制。在该书《秋官·朝士》中提到“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汉代郑众解释这句话的意思说:“如果有盗贼聚众成军,来攻打抢劫别人的村舍,杀害别人的家人,这些匪徒假如因此被杀,杀人者无罪。这就好像现行法律,无故侵入他人屋里、强行登上他人之车、强迫他人犯法,如果因此被人格杀,杀人者无罪。”这就是“格杀无论”的典源,这句成语就是用来指杀凶恶的人不以杀人罪论。
成语自由主义:主张个人自由发展、自由表现的看法或人生观。如: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但是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又如:领导机关的放松领导和放任各种错误倾向的自由主义,都达到相当惊人程度。——邓小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
读《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佛大学》有感(彭盼)_827字读《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佛大学》有感
上周星期一,学校为我们征订了一本书——《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老师要求我们认真阅读。周末,我把家庭作业做完后,就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便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当我读到《美国无家可归女考上哈拂大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深深地被感动了。一个无家可归女居然可以考上哈佛大学。在她小的时候,她和哥哥就被染有毒瘾的继父和生母抛弃了。由于家里没有钱,上不起学。后来,伯恩斯学校得知这个消息后,同意让她和哥哥一边打工赚学费,一边继续上学。这个人就是洛金斯。洛金斯到学校上学后,学习非常认真。到了高中最后一年,洛金斯的成绩突飞猛进。后来,洛金斯被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录取了。我简直不敢相信,一个无家可归女居然考上了哈佛大学。我看完这个故事,不禁思索起来:“一个无家可归女居能考上哈佛大学。那么我们21世纪的中国小朋友现在吃的、穿的、玩的、看的,应有尽有。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关心我,爱护我。每到周末,爸爸妈妈还陪我出去郊游,还可以和同学去溜旱冰、去爬山……有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向爸爸妈妈、老师请教。为什么我就不能刻苦读书,立下远大志向,将来考上一个好的学校呢?”洛金斯洛金斯看看洛金斯,想想我自己。从现在起,上课时我决心认真听讲,放学后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周末,还要多看一些课外书,多积累一些各科知识。有时间,还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争取做一个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四好少年。在上课时,发言要积极,多动脑思考问题。下课后,如果周围同学有不懂的问题,要给予帮助,耐心给他们讲解。做事也不能太粗心,有时,一道简单的数学题都会因为我的粗心大意导致做错。我现在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做事的毅力,缺乏耐心,遇到困难就想退缩。譬如遇到自己认为有一定难度的题就不想去多思考思考,而是比较烦燥。以后我一定要改正我的缺点。不仅要做到更好,而且争取做到最好。我相信我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一定会做得最好,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成语应有尽有:该有的全都有。形容很齐全。如:《宋书·江智渊传》:“人所应有尽有,人所应无尽无,其江智渊乎!”又如:这家商场里的商品品种丰富,应有尽有。
成语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如:汉·王褒《洞箫赋》:“哀悁悁之可怀兮,良醰醰而有味。”又如:话是这样说,可是谈起理论,许宁还是一套套地向道静谈得津津有味,头头是道。——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二章
美国的悲剧读后感_827字看完正本书后我突然觉得这个世界竟是如此的陌生,这般令我琢磨不透……或许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穷人和富人之间总是有着千差万别。社会在进步,城市也在进步。但是,繁荣掩盖不住社会制度的矛盾和不公——穷人们的生计举步维艰,富人们的生活穷奢极欲;年轻的一代不是寻欢作乐就是纸醉金迷,人们找不到了自己的人生信仰。我想,或许这正是当时“美国的悲剧”所在吧,不,现在应该是世界的悲剧!无论在哪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明显的地域里,这种“悲剧”是一定会发生的,只是程度不一罢了。想想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一些为了名利而不断搞怪,甚至不顾尊严去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可是我们看到了什么,除了绝望。官二代随意玩弄生命,不顾法律,可他们得到的却是逍遥法外,这或许就是时代的悲哀吧!而作者
在惋惜克莱德自我毁灭的同时,也控诉当时的社会现实,以锐利的锋芒无情地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揭示了万千虚假繁荣后所掩饰的深层危机,揭示了美国生活方式对人的普遍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用。
正如德莱赛寓意的一样,像克莱德这样的人生悲剧,是所谓“美国的文明”造就出来的,美国的社会制度是造就克莱德这些人的温床。太多的风花雪月与纸醉金迷,可以说是令每一个穷人所向往的。他们眼睁睁看着别人挽着美女的手,穿着新款的裘皮大衣从他们身边走过,而自己呢?什么都没有,还得遭受贵族们的白眼和嘲笑。他们的心情是消沉而不甘心的。心中强烈的占有欲,使得他们不惜使出一切手段,哪怕干出违背人类信仰、不道德、有辱门庭的事情。在这样矛盾、不公的社会制度下,还会有几个人真正遵守信仰,相信所做的事上帝都在看呢?每个人都奢望自己可以和有钱人平起平坐。但,偏偏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有这样的社会,这样黑暗的制度存在,就不可能杜绝罪恶的发生。像克莱德这样的人生悲剧,一定不会就此停止。
写到此我不得不去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这一切一切繁华美丽的表面下又掩藏这哪些,或许揭去这华立的外表之后我们又看到了“美国的悲剧”吧!
成语逍遥法外:逍遥法外[xiāo yáo fǎ wài],意指犯罪者逃避了应受的法律制裁,仍自由自在。语本《庄子·让王》。[源]《庄子·让王》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於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典故]“逍遥法外”是指犯罪者逃过法律制裁,仍自由自在。“逍遥”一词见於《庄子·让王》篇。舜要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回答说:“我住在宇宙之中,冬天到了就换皮毛厚衣,夏天到了就换穿麻缕薄衣。春天时,我从事耕种,劳动我的身体;秋天时,我收割後,不愁没食物吃。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由自在地活於天地之间,畅意自得,无所牵挂。我要天下做什麽?”这里的“逍遥”表示畅意自得,无所牵挂;也就是自由自在。法律是用法约束人行为的条文,违法者必须受罚,甚或失去自由。一个人若犯了罪,却未受法律的制裁,仍自由自在地活着,就称为“逍遥法外”。
成语平起平坐:比喻彼此地位或权力平等。如: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又如:其中很有几个体面的人,平时也到过府里,同万太尊平起平坐的,如今却被差役们拉住了辫子。——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
美国的悲剧读后感_836字“门随即被关上了,把他所有的朋友,所有的亲人,人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关在外面了……”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既像在批判主人公的丑行,又像在暗示这社会的腐败。
终于因为杀人而被推上了电椅的克莱德,现在是否在忏悔。其实,一切的一切我们都不能怨他,只能怨美国当时的局势,终于造就了这条卑贱的生命。也许,是因为穷怕了,苦怕了,被欺辱够了,所以不想再回去。也许是因为上流社会,所以才导致了他的堕落。
时局是不允许公平存在的,以前也是,现在也是,永远都不可能,只因为有了三六九等这条无理取闹的等级制度。富人花天酒地,肆意挥霍着钱财,那些有钱人后代的小傻瓜每天举办着宴会,醉生梦死。穷人,奔波了一辈子,都没有可以避寒的冬衣。
克莱德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生在了一个信仰耶稣的家庭里。可是上帝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正如克莱德在结尾的时候在心中问自己:真的有上帝吗?
小时候他撒着谎,怕母亲跟自己要钱,每天只知道上街说教的父母,根本就不给他学习,甚至根本没有想起来。他好不容易找到了养活自己的工作,并有了稳定的收入,而私奔被抛弃而回来的姐姐因为有孩子,又不得不花钱。
他喜欢编造谎言,在撞死了一个小孩之后,在被女人耍弄之后,他逃到了叔父所在的城市,并且通过叔父,在叔父的工厂里找到了工作,又因为叔父的提拔,成了打印间的负责人。从这里起,终于成了一切灾祸的源头,因为他在这里见到了罗伯塔。
他因为了吉尔伯特长得一模一样,又因为比吉尔伯特优秀出众,很快得到了桑德拉的垂青,并在她的帮助下,进入了有钱的青年人的社交圈,并且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而罗伯塔怀孕,成了他成功的最大绊脚石,因为他已经准备和桑德拉结婚并且靠其进入上流社会过真正有钱人的生活,可是罗伯塔成了他的包袱,而就在此时,他为了摆脱罗伯塔,在和她旅行的途中,将她推下了水,淹死了她。
可是事情败露了。法官梅森不管证据够不够,为了通过此事升官,竟不管证据充分不充分,直接将其推入了死囚牢,最终年仅23岁的他被送上了电椅。
成语无理取闹:无理取闹[wú lǐ qǔ nào],意指原指蛙无理由地鸣叫喧闹。语本唐·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诗。後用“无理取闹”比喻不合情理的吵闹或故意捣乱。[源]唐·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诗(据《全唐诗·卷三四一·韩愈》引)虾蟆虽水居,水特变形貌。强号为蛙蛤,於实无所校。虽然两股长,其奈脊皴疱。跳踯虽云高,意不离泞淖。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周公所不堪,洒灰垂典教。我弃愁海滨,恒愿眠不觉。叵堪朋类多,沸耳作惊爆。端能败笙磬,仍工乱学校。虽蒙句践礼,竟不闻报效。大战元鼎年,孰强孰败桡。居然当鼎味,岂不辱钓罩。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常惧染蛮夷,失平生好乐。而君复何为,甘食比豢豹。猎较务同俗,全身斯为孝。哀哉思虑深,未见许回櫂。[典故]“无理取闹”原是指蛙的鸣叫没有什麽理由,只是为了喧闹。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写了一首〈答柳柳州食虾蟆诗〉给好友柳宗元,诗中形容了癞虾蟆的特性。其中二句“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是说蛙类的鸣叫没什麽特殊意义,只有喧闹而已。後来,“无理取闹”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不合情理的吵闹或故意捣乱。
成语醉生梦死:象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如:宋·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又如:一切有志者都不应该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地虚度年华。
《神秘岛》读后感_887字《神秘岛》这个故事发生在18世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主要人物是南北战争时期的五个战俘。
他们为了摆脱敌人的控制,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乘坐热气球逃离了关押的地方,可是好景不长,他们被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吹到了大西洋上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
于是,他们只能随遇而安,留在这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艰难生存,一住就是十年。
起先,这五个战俘用手中的枪支捕杀猎物维持生活。但由于他们的弹药不足,后来,他们用栅栏围了一个巨大的天然牧场,从丛林中抓了许多野山羊,以便食用。
刚踏上这座荒岛时,他们只是在海岸边找到一个小山洞,搭建了一个临时住所。但是由于山洞位置较低,一旦遭遇暴风雨天气,雨水就会倒灌进洞中,洞内积水有时甚至达半米深,于是他们决定另寻一个更舒适的住所。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们到荒岛中央的山岩中探险,并在那里发现了一条地下暗河,地理位置较高,非常适合居住。于是,他们在岩壁上凿开一个排水口,把地下暗河里的水全部排出。几天之后,他们携带工具和生活用品再次来到了这里,并开始改造这个天然山洞。
他们在岩壁上打开一个个通光孔,并在岩洞内开凿出一个个小岩洞,以便堆放食物和弹药,把这里当做新的家园。因为这种岩洞的岩石属于花岗岩,所以他们风趣地把它命名为“花岗岩宫”。
后来,一群海盗入侵了这座荒岛,这群海盗人数众多,大约有五十多人,而且这伙人枪药充足,装备精良,岛上的形势非常严峻,这五名战俘为了保护自己修建的家园,与这群凶狠的海盗展开了长达五个多月的激战。由于他们熟悉这里的地理环境,凭借有利地势,隐藏在荒岛的暗处,乘其不备偷袭海盗,再加上海盗内部也不太团结,最终他们顺利地赶走了海盗。
但是没过几年,这个荒岛上的火山大量喷发热量,荒岛承受不住这般压迫,便渐渐沉入了海底,而这五个战俘侥幸逃到了唯一露出海平面的礁石上,最后,一艘海船发现了他们,他们得救了。
我最喜欢《神秘岛》这本书,不仅喜欢它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逼真的人物形象,幻想和科学的完美结合,更欣赏这五名战俘在恶劣的环境中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临危不惧、抵抗强暴的品质,他们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成语坚韧不拔:韧:有韧性;拔:动摇,改变。形容意志坚定,毫不动摇如:方毅《读<攻关>》:“需要的是刻苦学习,刻苦钻研,始终不懈,坚韧不拔。”又如:丁玲《杜晚香·根深叶茂》:“是开天辟地、坚苦卓绝、坚韧不拔,从斗争中取得胜利、从斗争中享受乐趣的北大荒人。”
成语随遇而安:随遇而安[suí yù ér ān],意指指能安於所处的环境。语本《石门文字禅·卷二二·舫斋记》。後亦用“随遇而安”比喻安於现状,不思长进。[源]《石门文字禅·卷二二·舫斋记》宣城李德孚,有美才,善属文。宣和初,与余邂逅於长沙,年既相若,且同学又相好也。久之,德孚侍亲移漕江左,而官之金陵。即官舍之东,辟室以观书,其室连数楹而户相重,东西而视,如在船中,乃以“舫斋”名之。有客聿至,视其榜揭而疑之,曰:“以子为隐者耶?则忠义之色,功名之志,见施为语言。以子为非隐者耶?则山水之意,嗜好之异,与侪辈不侔。”……德孚仰而笑,俯而应曰:“吾非放愁也,但吾以忠信孝友为烟波,随所寓而安之为舟舫。昔冯夷得之以游大川,渔父语已缘苇而去,意窃慕之,如是而已矣。”客愕然无对。明年,复来长沙,理前事以语余,请书以为记,於是乎书之。[典故]“随遇而安”原作“随寓而安”。在六祖慧能的时代,禅宗传道重在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但因宋代记载诸祖法语的灯录大量刊行,参究公案的风气愈来愈盛,禅风由此转变,不立文字的参禅法变成不离文字,也就是所谓的“文字禅”。惠洪为北宋“文字禅”的主导者,他反对把禅与语言文字割裂开来,主张“借言以显无言”,即通过语言文字和研究禅宗经典而习禅、教禅。《石门文字禅》辑录的便是他的诗、偈、书、序等,其中〈舫斋记〉所记为李德孚之事。李德孚是位很有才华的人,於金陵(即今南京市及江宁县地)任官职时,在官舍东边建造了数间相连书房,由两侧看来彷佛是在船中,故名曰“舫斋”。有个客人参观後说:“说你是个隐居之士,但却又讲究忠义,有功名之图;说不是呢,却又放情於山水,优游於典籍,不像一般作官的人。”德孚听了笑着回答:“我是把忠信孝友这样的礼法看成浩渺烟波,把安身之处当成承载我的舟船。从前冯夷得道而能悠游大川,渔夫语毕便顺着芦苇离开,我想也是如此罢了!”德孚话中用了《庄子》中的两个典故,冯夷和渔夫都是得道高人,由於掌握了自然之道的本体,所以能安於所处的境遇,无入而不自得。德孚以此喻己,说明自己的行为并无矛盾,反而是反朴归真,以本真去应和环境的变化,再顺势表现在行为上,所以无法以一般“隐”与“不隐”的形式来作判断。也正因为他了解顺道而行的哲学,所以才能“随所寓而安之为舟舫”,即使在充满人为虚文的世界里,亦悠游无所累。後来“随遇而安”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能安於所处的环境,後亦用来比喻安於现状,不思长进。出现“随遇而安”的书证如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尽心下》:“言圣人之心,不以贫贱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贵而有动於中,随遇而安,无预於己,所性分定故也。”
近距离看美国读后感_900字我用了四天的时间浏览了一个叫林达的作者的书《近距离看美国》。这书包括四本,《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如彗星划过夜空》。作者以书信的形式讲述美国现实的生活的故事,介绍了美国的法律、政治制度的原则、建立发展的过程、操作方式等等,用聊天口语化的方式让你看到一个你可以理解的美国。
看完之后感触很多,我不是说我就以这一本书就可以理解了解美国,但是我多少窥见了一瞥。对于中国人来说,你太想了解他了,因为他的好,他的坏,你爱他,你狠他……所以,很多中国人相对美国人来说,你很是知道美国的"情况了",包括美国今天感冒了,他打了个喷嚏了。但是,对于美国人他不关心你的,很多美国人是不知道中国的。就好像,中国人一样,只知道卢旺达,伊拉克,只知道那里好像有战争而已,再多一点都不会知道。所以想一下政府有的一些对美国的抗议,很搞笑,对于美国来讲就好像是卢旺达这样的国家在抗议中国一样。这方面不多说了,说多了会有麻烦的,轻者我的博客就没有了,重者我的接受“调查”了。
小的时候,忘了是哪个年级的课本了,有马克吐温的《州长》的一片文章。包括学政治的时候也举马克吐温的小说,来阐述万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竞选总统是买来的总统,等等现象,读完这套书后,我就想到了另外的一件事。工作关系,和一个美国青年有了联系,邮件电话联系了2年之后,他和我在北京见面了,坐下来闲聊的时候,才知道,他来中国之前,中国对于他来讲,他脑海里面的中国,居然是文革时候的印象,像我这样70年代的人,对于文革都没有什么太深的印象,他居然对文革有着比我还要多的多的了解,真是佩服呀。哈哈,别以为是本身就了解,是在来华之前,恶补了一个月关于中国的书籍之后的印象。可想而知,如果让我去伊拉克的话,我会带着什么样的伊拉克的印象去往那个遥远的国度。国与国之间有太多的隔阂了,有地理的原因,有人为的原因。
“人人生而平等,都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选自《独立宣言》。这是我读完这套书的感想。对于这个题目太大了,估计这个文件是写不完的了,以后有机会,静静的坐下来,把我自己的理解好好整理一下,把我自己憋在肚子里面的话写出来。
成语可想而知: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如:宋·王楙《野客丛书》:“而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壮,可想而知。”又如:你想日本人练陆军把东三省地图当作功课,其用心可想而知。——清·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