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某生物有限公司新建了500t/a核酸类药物生产装置。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高浓度有机废水。该废水成分复杂,有机物、悬浮物、溶解性和胶体性固体浓度高,带有颜色和气味,含有难降解物质和有抑菌作用的抗菌素,并有生物毒性,如直接排放。将严重污染环境。我们受该公司委托,对该废水的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采用混凝沉淀、二氧化氯催化氧化及二级生物接触氧化法组合工艺处理该废水。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切实可行,出水水质达到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要求。
1 废水水质
江阴市某生物有限公司废水水质情况如表1所示.核酸工艺废水水量为80。生活及其他污水水量为200t/d。
2处理工艺与流程
由表1可知,核酸工艺废水中悬浮物、COD浓度大,可生化性差,设计采用高效的化学催化氧化法。去除废水中大部分COD和有机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能,再进一步进行生物膜接触氧化法处理,最终使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要求。要求预处理工段去除废水中含有的大部分悬浮物,以保证催化氧化中催化剂不致中毒,保持催化剂的活性。
3主要构筑物与设备
3.1污水预处理系统
(1)核酸废水集水井2。钢筋混凝土结构。尺寸1.5mx1.0mx1.0m,有效水深0.7m,HRT16h.设置防腐泵2台(1用1备)。
(2)反应池(预氧化池)。采用曝气手段,既可使废水充分混合,又可给废水充氧,提高废水的含氧量。通过预氧化池可破坏残液中含有的化学药剂成分。钢筋混凝土结构,尺寸2.5m×0.5m×0.4m。曝气量9m3/h,采用BG—II微孔陶瓷曝气器。
(3)生活废水集水井1。钢筋混凝土结构,尺寸2.5m×1.0mX2.2m。超高为O.5m。HRT=13h。防腐泵2台(1备1用)。
3.2深度处理系统
(1)混凝沉淀池。采用斜板式沉淀池,尺寸1.4m×1.4m×4.8m。超高0.3m,HRT=55min。设潜水泵2台(1备1用)。配PAC加药装置2套,计量设备用转子流量计。
(2)集水井3。为了实现系统后续处理设施的持续运行,在混凝沉淀池后,设置一个集水井,由泵(1备1用)将水提升至过滤器。
(3)过滤器。主要去除SS,以满足后续处理工序的要求。采用碳钢结构,内防腐,外防锈。尺寸D0.6m×2.4m。本处理器采取底部进水顶部溢流出水,设置定期反冲洗设备。
(4)催化氧化塔。采用碳钢结构,内防腐,外防锈。尺寸D3.4m×4.6m,超高O.5m。设置反冲洗装置.底部曝气使用陶瓷微孔曝气器。
(5)C10发生器。催化氧化塔的附属装置,目的在于生成氧化剂C10。采用PLM一4000型纯二氧化氯发生器,在其旁边设置不锈钢泵以便输送C10水溶液。
3.3生化处理系统
(1)调节池。实现生活废水和核酸工艺废水的均匀混合,调节废水的pH。尺寸10m×6mx2.5m,超高0.5m,HRT=6h,空气搅拌。附设提升泵2台(1备1用)。搅拌气源由三叶罗茨风机提供(风机房集中供气)。废水由泵提升至生化单元。
(2)一级接触氧化池。HRT=6h,尺寸D3.4m×5.6m,空气搅拌。设置组合填料,填料体积1500m,填料高度3m。采用鼓风曝气.曝气量4380m3/d。出水进入一级生物接触沉淀池。
(3)一级接触沉淀池。采用竖流式沉淀池。尺寸D3.4m×5.6m,表面负荷0.7m3/(m2·h),超高O.5m,HRT1.5h,采用溢流出水,堰口负荷为0.5L/(s·m)。中心管D500,中心流速12mm/s。附设污泥泵2台,污泥回流比取50%。
(4)--级接触氧化池。尺寸4m×3.1m×5m,超高O.5m,HRT=2.4h。曝气量3650m3/d,强度12.34m3/(m2·h)。填料体积1800m,填料高3m。回流比5O%。
(5)二级接触沉淀池。尺寸D3.5m×6.5m,超高0.5m,HRT=2h。中心管D550mm,中心管流速20mm/s。溢流出水,堰口负荷0.5(s·m)。污泥回流比50%。
3.4污泥系统
污泥浓缩池主要用于储存和浓缩混凝沉淀污泥、反冲洗污泥(催化氧化塔及过滤器)以及二级接触氧化沉淀池的污泥。设计固体通量30-450kg/(m=-h),污泥量约为15~20m3/d。初始含水率99%~99.5%,浓缩后含水率为97%~98%。浓缩池尺寸D3.4ITI×3.1m。向浓缩后污泥中投加PAM,搅拌混合后进人压滤机脱水。压滤机型号为B~$4/420一U,框内尺寸340mmx330mm.框外尺寸420mmx420ITlm,每天工作时间8h,污泥上清液回调节池。
鼓风曝气由风机房集中提供.其中设置D20—1.5多级离心鼓风机3台(1备2用)。
4工程小结
污水处理厂占地2000m2.构筑物占地1250m2,项目投资950万元,装机容量280kW,运行功耗1200kW·h/d。直接运行费用2.6元/m(主要是电费、药剂及管理费用)。催化氧化结合二级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废水中COD。去除率效果明显,大大降低了污染负荷,4个月来的监测结果显示(见表2),出水完全达标。
[参考文献][1]宋业林,宋襄翎.水处理设备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25—26.[2]徐新阳,于锋.污水处理工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oo3:36—39.[3]邹家庆.工业废水处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13—126.[4]闪红光.环境保护设备选用手册——水处理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o02:455—457.[5]史惠祥.实用环境工程手册污水处理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