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chong gang
[外文]:Trematoda
扁形动物门的 1纲。营寄生生活。按形态特征和生活史形态不同分为3个亚纲,单殖亚纲的种类寄生于鱼类、两栖类的皮肤、鳃腔、口腔内。其他两亚纲,盾腹亚纲和复殖亚纲的种类寄生在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或其他器官内,少数种类寄生在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体内。
形态特征吸虫体柔软,左右对称不分节,三胚层,无体腔。一般呈叶片状或长椭圆形,附着器官有角质的钩、棘刺及吸盘。消化系统有口、咽、食道及肠管。肠管通常有两支,互相对称,末端封闭成育管,有的种类可合为一,或通于排泄管。排泄系统由焰细胞、排泄小管、排泄囊、排泄孔组成。神经系统由神经节、神经纤维及围绕食道的神经环组成,并有神经支对称分布于虫体各部。生殖系统除裂体科吸虫外,皆为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发达,构造复杂,雄性生殖器官由睾丸、输精管、贮精囊、阴茎囊、前列腺、阴茎等部分组成。雌性生殖器官由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卵膜、梅氏腺、卵黄腺及子宫等部分组成。单殖亚纲和盾腹亚纲生活史简单,没有无性世代,亦无宿主的交替。复殖亚纲生活史较复杂,出现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的转变,及宿主的轮换。幼虫期所寄生的宿主为中间宿主,成虫的寄生称终末宿主,一般生活史要包括卵、毛蚴,无性世代的胞蚴、雷蚴、尾蚴和囊蚴。尾蚴寄生于水生或陆生软体动物的腹足类,囊蚴分别寄生于甲壳动物的虾、蟹、昆虫、软体动物、鱼类、植物等生物体上。
生活习性三亚纲的吸虫具有不同的生活史环节,因而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单殖亚纲的种类营内寄生或外寄生生活。成虫寄生在水生和两栖性脊椎动物体上,偶尔可寄生于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体上。最多在鳃室,有时在皮肤上,亦见于口咽腔、鼻窦、眼、耳、泄殖腔、直肠腺、膀胱等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的器官。生活史简单,没有无性生殖世代,亦无宿主的交替。常常是卵生,有的是胎生。从卵中孵化出的幼虫为钩毛蚴,体上有纤毛,并有一个后端附着盘。
盾盘亚纲的成虫寄生于软体动物围心腔内及冷血脊椎动物肠道内,个别种类营外寄生。生活史简单,没有无性生殖世代。幼虫具有吸盘,有或无纤毛,称为杯状蚴。二个吸盘着生在其体的前后端。
复殖亚纲的种类成虫是各类脊椎动物的体内寄生虫。生活史由数个无性生殖世代和有性生殖世代相交替。卵中孵化出的幼虫体披纤毛,称为毛蚴。无性生殖世代中的胞蚴、雷蚴及尾蚴寄生于水生或陆生的软体动物腹足类,有的种类寄生于瓣鳃类。囊蚴(metacercaria)因种类的不同可分别寄生于甲壳动物的虾、蟹、昆虫、软体动物、鱼类以及植物等生物体上。
经济意义吸虫绝大多数是各类脊椎动物的寄生虫病的病原,软体动物等因被吸虫的幼虫期所寄生亦受损害。因此,人及各类经济动物均可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
单殖亚纲分单后盘目 (Monopisthocotylea)及多后盘目(Polyopisthocotylea)。种类在千种以上,绝大多数是鱼类的体外寄生虫。它们通常以其后附着器的几丁质结构插入被寄生部位的组织,破坏鳃及皮肤的组织,造成炎症,引起病变;及吸吮鱼血、粘液,引起继发性鱼病。有时可导致鱼苗的大批死亡。单殖吸虫对中国淡水养殖鱼类的危害,主要有三代虫和指环虫二属种类所引起的鳃病和皮肤病。
复殖亚纲种类繁多,约有140余科1400多属、万种以上,占吸虫纲的大部分。其中一些种类是人体和经济动物(珍贵动物、家畜、家禽、鱼类及经济贝类等)的吸虫病病原。如腹口吸虫目及前口吸虫目的孔肠科等吸虫是鱼类寄生虫,幼虫期寄生在双壳纲软体动物如贻贝、珍珠贝、缢蛏等上,产生严重危害。在前口目中的裂体科、并殖科、双腔科、片形科、同盘科、后睾科及棘口科等均有人体和家畜、家禽及鱼类等经济动物重要吸虫病的病原。多种吸虫病原可使家畜消瘦,甚至大批死亡。应根据各吸虫生活史各阶段的生物学特点,中间宿主(传播媒介)的生活习性、吸虫病原存在、散布的生态学及流行病学特点而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进化单殖亚纲和盾盘亚纲种类的成虫及幼虫形态,以及复殖亚纲种类的雷蚴形态均与涡虫的某些类别的形态有许多相似。可以推测吸虫纲的祖先可能是由涡虫类演化而来,并可能是多源的。
- 参考书目
- 陈心陶:《医学寄生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65。陈义:《无脊椎动物学》,商务印书馆,北京,1960。唐仲璋、唐崇惕:中国裂体科血吸虫稻田皮炎,《动物学报》季刊22(4),科学出版社,北京,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