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池塘养鱼

在人工修建的静水池中从事鱼类饲养,是淡水养鱼的主要方式。

概况

中国公元前11世纪殷末时就有池塘养鱼的记录。 公元前5世纪的《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著作。汉代养鲤已十分普遍。唐代由单养鲤发展成草鱼、青鱼、鲢、鳙等多种鱼类混养,是池塘养鱼技术的重要突破。至宋代,各地从长江中张捕上述4种鱼苗进行饲养已相当发达,并已认识到这些鱼类不能在池塘自然繁殖。明代出现了定时、定位、定量、定质投饵和轮捕轮放等先进养鱼技术的萌芽,并对鱼池建造、放养的密度和鱼种搭配、投饵、施肥、鱼病治疗等均有较详细记载。明代中叶(15、16世纪)珠江三角洲一带开始在鱼塘堤上栽种桑树、果树等,将养鱼和养蚕、农作物种植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经营。1949年以来,池塘养鱼逐步向养鱼发达的长江、珠江三角洲以外地区发展。1958年后,中国研究成功鲢、鳙、草鱼、青鱼、鲮、团头鲂等主要养殖鱼类的全人工繁殖技术,改变了长期依靠张捕天然鱼苗供不应求的局面。此外,先进养鱼经验的普及、主要鱼病的防治、配合饵料的研制和推广,也促进了养殖面积的扩大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中国池塘养鱼现无论在总产量、养殖面积或集中连片鱼池平均单产方面均居世界首位。

世界池塘养鱼历史也很悠久,如中世纪中欧和西欧的修道院里已在池塘养鲤。目前世界上进行池塘养鱼的主要国家有印度、东南亚诸国、日本、苏联、美国等。

池塘条件

高产池面积一般10亩左右,水深2.5米左右。因高产池内浮游生物和悬浮有机物丰富,光合有效辐射一般很少能透射到0.5米以下水层,应进行机械增氧或加注溶氧量较多的新水,以改善近底层水的溶氧条件,提高放养量和产量。池塘土质一般为砂质壤土。水质要求微碱性(pH7~8.5)、硬度5~8、透明度30厘米左右、溶氧3~6毫克/升。放养前应清除池内过多的淤泥、修整堤埂和用生石灰等药物杀灭病虫害。

饲养技术

中国池塘养鱼的整个生产过程大致分为:主要用人工方法繁殖鱼苗(见鱼类人工繁殖)、鱼苗鱼种培育(见鱼类苗种培育)和食用鱼养殖3个主要阶段。

放养鱼种的规格要根据不同鱼种的较佳生长阶段、当地气候条件、养殖技术水平以及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加以确定。中国通常采用的鱼种规格为草鱼100~500克、青鱼500~800克、鲢50~300克、鳙50~500克、鲮15~50克、鲤15~50克、鳊或鲂15~50克、鲫15克左右。养殖技术的要点如下。

混养和密养

即在同一池塘里混养和合理密养习性不同、食性各异或同一种类而规格不同的鱼种,这是中国池塘养鱼技术的核心。鲢、鳙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生活在水体中、下层,青鱼、鲮、鲤、鲫、非鲫等生活在水体底层。将这些不同种类的鱼混养在同一池塘中时,与单养一种鱼类比较,不但可以增加池塘单位面积的放养量,而且由于各种鱼类需要的饵料种类不一,还能充分地利用池塘中的各种饵料资源,产生互利关系。如青鱼和鲤食螺、蚬等底栖动物;草鱼和团头鲂食草,但对纤维素的消化能力很差,粪便中含有大量未经消化的茎、叶细胞,能起肥水作用,培养浮游生物和提供丰富的悬浮有机物;鲢、鳙则以浮游生物为食。若将这些鱼类混养,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饵料资源,又防止了水的富营养化。此外,鲤、鲫、鲮、非鲫均有取食残屑物质的特点,它们在觅食时翻动塘泥,可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改善池塘生产条件。混养中各种鱼之间也有争食、挤占生活空间等矛盾,通常可采用控制某些鱼类的放养量、对某些鱼类提早收获、放养规格不同的鱼种等方法来加以避免或缓和。将同一种类不同规格的鱼进行混养,可在生产食用鱼的同时生产大规格鱼种,从而减少了培育鱼种的池塘,扩大了食用鱼的饲养面积。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只要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混养鱼类的比例和放养鱼种的规格适当、饵料质优充足、饲养管理细致,则放养密度越大,产量越高。

中国各地因气候、所养鱼种、饵料资源等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种混养类型。最普遍的是以鲢、鳙为主和以草鱼、鲢为主的类型,其次是以鳙、鲮、草鱼为主的类型,多见于珠江三角洲;青鱼、草鱼并重和以青鱼为主的混养类型多见于太湖地区;华北、东北、西北各省则多以鲤为主。

轮捕轮放

即一次放足鱼种,饲养一个时期后,分批捕出其中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再适当补放鱼种。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池塘单位水体始终保持适宜的密度,避免放养初期因鱼种较小而使水体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养殖后期因鱼长大、生活空间相对减少而使鱼类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可取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

日常管理

控制池水颜色是日常管理的主要技术之一。豆绿、茶褐等良好水色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反映池水中的浮游植物是以隐藻、硅藻及其他藻类(主要是鞭毛藻类)为优势种群,如这些藻类形成“水华”,表明各种营养盐类充足,代谢的中间产物分解快,溶氧状况良好。水色的控制主要靠适时适量施肥和注入新水、排出池水。饵料主要是水草、旱草和藻类,另补充投放配合饵料、油饼类、谷类和糠麸或田螺、贝类等。可根据鱼的计划产量和饵料系数,计算全年总的投饵量,然后根据鱼的不同生长阶段、摄食强度、水温等每天酌量投喂。饵料要新鲜、优质。投饵要固定地点,以便检查鱼类摄食情况。施肥目的在于培养池中作为饵料的浮游植物,其种类以有机肥为主,包括禽、畜肥和绿肥,并辅以化肥。此外,高产精养鱼池内因鱼类放养密度大,投饵施肥量多,容易导致溶氧量下降,对鱼类生存造成威胁。如中国鲤科鱼类常在黎明前后当溶氧降至 1毫克/升左右时,先在水面呼吸,称为“浮头”;如溶氧继续下降至0.2~0.5毫克/升时,则开始死亡,是为“泛池”。为此须经常观察鱼池动态,及时加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以减轻浮头程度和防止泛池。

综合经营

中国有些地区还常以池塘养鱼为主,与家畜、家禽饲养、养蚕、种菜等综合经营,以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废弃物、节约能源、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如有着较久历史的广东桑基(蔗基、果基)鱼塘,就是在鱼池堤埂植桑(还可适当间种香蕉或蔬菜),桑叶喂蚕,蚕沙(是蚕粪、残桑、蜕皮和死蚕尸体等的混合物)和蚕蛹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桑,使鱼、桑、蚕都能很好生长,从而形成一个水陆相互促进的多种经营的良性循环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湖南的养鱼、种菜、养猪结合,江苏的养鱼、养奶牛、养鸭、养猪结合,也都是综合经营的典型(见图),取得良好经济效果。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