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孔子家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被沦为奴隶……

《孔子家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被沦为奴隶,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发票”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补偿金”。这个法律出来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动,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子贡是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之一。他在周游列国途中,花钱买回来了一个鲁国奴隶。子贡觉得自己应该高尚一些,不向国家报销,当众撕毁了“发票”。可这件事却引起了社会轰动,子贡的行为被传播后,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愿意出钱救赎鲁国奴隶的人越来越少。

子贡回国见孔子,孔子不愿见子贡,子贡觉得很委屈。他认为自己做得好,却没有得到老师的褒奖。

问题:

(1)案例中,子贡的行为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老师孔子也不愿见他。试分析其中的原因。(6分)

(2)该案例给你哪些启示?(6分)

答案:(1)鲁国人被人赎回,赎人者领取应得的酬报,这是“义利兼收”的良好政策。国家的目的是解救自己的国人,并且愿为此给实施这一行动的人给予报答和补偿,这个报答和补偿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奴隶获救,救人者也被人称赞,也能得到应得的酬劳。而子贡这么做,无形之中给社会灌输了这样一种意识:救人是纯粹的善念,应该是不计回报的,如果要求回报,就是另有所图,反而是一种恶。而大多数人并不像子贡这样富有,他们不愿意承担这种损失,甚至承担不起这种损失。于是,这大多数人面对自己的国人成为奴隶的时候,在道德负担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最好的措施反而是不作为。所以,虽子贡是好意,但其看似高尚的行为其实直接拔高了道德的要求,致使良好的政策无人执行。

(2)“子贡赎人”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有时候,在做决定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对某个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准确把握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结合现实来讲,我国政府承担着社会治理的责任,无论是出台政策,还是制定法律,都代表着人们的根本利益,为了保证政策、法律的现实可行,我们在制定时,不能过高拔高道德要求,而要通过适当的利益引导,号召人们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