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曲阜鲁国故城的简单介绍

曲阜鲁国故城,中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和东、北 面。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东汉为东海王刘疆都城,直至汉末。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曾作调查和发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多次进行调查。1958年山东省文物干部训练班对遗址进行钻探和试掘。1977~1978年山东省博物馆作了详细勘察和发掘。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 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处3.7公里,南北最宽处2.7公里,周长11.5公里。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城壕,现存 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汉,经过多次增筑、修补,残存最高处约10米。共有城门11座,东、西、北三面各有3门,南面有两门,门宽7~15米。南面2座门的外侧有夹门 的墩台,当为《左传》记载的雉门及其两观。内城居全 城的中部偏北,平面近方形,东西宽约 550米,南北长 约500 米,东、西、北三面残存地下的城垣宽10米左右。城内有密集的大型建筑基址,试掘证实为春秋至西汉的鲁王宫城。城内已探出东西和南北的通路各5条,皆与 城门和重要遗址相通。宫城南有宽约15米的道路通向南 墙东门,直指城南 1.5公里余的夯筑台基。宫城、南东 门、“舞云台”成直线排列。道路北段两侧各有 3处大 致对称的建筑基址,形成鲁城内一条由最重要建筑物构成的中轴线。这和《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记的国都 规划相类,而与其他东周都城不同,可能反映了西周都城的设计思想。

西周前期的遗址多分布在大城西北部,西周晚期扩大到东北部。东周遗存则遍布全城。其中西、北部有西 周制陶、冶铜址,西部有东周制陶作坊址,北部和西部偏东有东周炼铁遗址,西北部有东周制骨遗址。墓葬大城西部分布 6处西周和东周的墓地。1977年以来发掘200余座。墓葬可分甲、乙两组。甲组墓几乎都是小型陶器墓,乙组墓有小型陶器墓,也有大中型铜 器墓。大型东周墓,墓室面积达一、二百平方米。西周、 春秋墓的铜器组合和器形与中原地区一致。有人认为乙 组墓是周人墓,甲组墓是土著墓。这两组墓葬和遗址出 土的陶器表明鲁文化是融合了周文化和山东商代文化等 形成的。

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器形主要有鬲、 甑、 盆、豆、罐、瓮、钵、盂、盘、鼎、釜、洗、折腹盘等。 春秋时期出现盘、盖豆、鼎、釜;战国时期出现洗和折 腹盘。西周、春秋陶器普遍饰绳纹,流行凹弦纹,春秋 时出现暗纹。战国时期,绳纹逐渐衰退,暗纹、瓦纹流 行。此外发现少量西周的筒瓦、板瓦和大量东周、汉代 瓦。汉代瓦当多为卷云纹图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