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药王山石刻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石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石刻

药王山石刻,位于陕西省耀县城东5公里的孙塬乡,是中国保存北朝、隋、唐造像碑最多的一处。1961年,药王山石刻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唐代称磐玉山,宋、金、元、明各代均称五台山。

孙思邈(581-682),耀县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撰写过《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医学巨著30卷,被称为“药王”。明隆庆六年(1572年)将其所著的药书刻成5通碑石,置于山上,药王山因此得名。

药王山上有历代名碑150多通。名碑中的大部分为历代医药碑,这批碑刻被誉为“药学碑林”,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其中明隆庆六年(1572年)所刻的《千金要方》等5通碑石最为珍贵,是研究中国医药学的宝贵资料。另外,北周建德年间的“张僧妙法师碑”、宋徽宗题“褚慧龙章云篆诗文碑”等都非常珍贵。

此外在山峦之间还保存有北魏至唐代造像碑100多通,其中最珍贵的为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雕凿的《姚伯多造像碑》。全碑刻文1200余字,详细叙述了造像名称,像主和供养人家世、姓名、身份地位,造像时间,宗旨,造像所在地理环境情况等等。这些造像碑均为研究古代佛教、道教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以及书法、美术、舞蹈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在药王山的崖壁上保存了自北朝以来的摩崖造像。崖上现存有7个洞窟、23个佛龛、45尊摩崖造像。其中以第2号窟的隋初雕造的弥勒像最为精美,高3.3米,雕刻细腻,神韵宛在。唐代造像11尊,均属盛唐时期;第3号窟第5龛的菩萨像,造型颇佳,属药王山造像中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