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兰经的恐怖(可兰经的由来)由于独特的气候和非常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青海循化被誉为高原的“小江南”。凡是去过青海循化,体验过循化的黄河、天池、丹霞地貌、骆驼泉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的人,都会对它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循化还有一件稀世珍宝,就是国家珍贵古代文物3354撒拉族手稿《古兰经》。
千百年来,这份手稿《古兰经》历经风雨坎坷,保护传承至今,实属不易。
2004年9月,国家文物局、国家宗教事务局联合成立专家鉴定组,由北京大学、南京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伊斯兰研究所的专家对《古兰经》手稿进行了专业鉴定。鉴定结论是,此手稿《古兰经》写于不晚于13世纪,距今800多年。然而,在研究了这本古书的写作和纸张后,一些专家认为它应该写得更早,在11世纪之前。不管怎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稿《古兰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手稿《古兰经》之一。”关于这一点,专家们已经达成共识。多少年来,这个《古兰经》一直是撒拉族的“世代相传的宝藏”。
这本《古兰经》的书共30册,分上下两部分,每一部分都被打包成15册。全书重12.79公斤。封面用犀牛皮制成,封面印有精美图案,封面中每一卷的封面都用天蓝色的丝绸镶框。整个《古兰经》文字用阿拉伯墨水书写,其书法给人一种庄重简洁的感觉。1954年,这本《古兰经》被送往叙利亚参加国际展览,在伊斯兰国家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不可多得的善本”。
2009年6月,文化部组织专家评审,经国务院批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清真寺收藏的这部《古兰经》手稿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6870)。这个《古兰经》能入选国家珍贵名录,说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高度重视。
存放撒拉族手稿的古兰经收藏。
《古兰经》作为宗教经典,在宗教文化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和重要的作用。《古兰经》已经成为撒拉族的行为准则和信仰指南。千百年来,撒拉族一代又一代人对这个《古兰经》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就说明了这一点。
本次《古兰经》撒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骆驼泉传说和撒拉族婚礼,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撒拉族的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口头文学和民间文化。
103010年,撒拉族语言称为“Duiyiona”,主要在撒拉族家庭的婚礼上表演。撒拉族婚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韩丽君摄
在传统的撒拉族社会中,每当撒拉族家庭举行婚礼时,都会表演“骆驼舞(也叫骆驼秀或骆驼舞)”。撒拉族民间称之为“对一奥依那”。它以戏剧和舞蹈的形式,向人们讲述了撒拉族先民在首领嘎尔芒和阿芒的带领下,带着一只白骆驼,艰难地向东方迁徙的历史。其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白骆驼驮着这个珍贵的《骆驼舞》。白骆驼也因为携带这个《古兰经》,在民族迁徙中做出巨大贡献而受到人们的尊敬。
骆驼泉是撒拉族地区的圣地,也是撒拉族先民迁徙到青海循化的见证。
《骆驼泉传说》是撒拉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录民族迁徙历史的民间文学,其核心是骆驼与《古兰经》的重要关系。每一个在撒拉族社会生活过的人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学习民族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口头文学的文化表达已经成为传承其文化和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这部电影《古兰经》始终扮演着连接民族感情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角色。
这个《古兰经》是撒拉族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迁徙到中国,并在青藏高原黄河岸边扎根的重要物证。它是撒拉族成为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成员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撒拉族民族历史、宗教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青海循化因其独特的气候和非常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被誉为高原的“小江南”。凡是去过青海循化,体验过循化的黄河、天池、丹霞地貌、骆驼泉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的人都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