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聊城山陕会馆
聊城山陕会馆,位于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东关古运河西岸,建于清乾隆八年(1734年),原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她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是清代山西、陕西商人集资合建的一座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主要建筑有山门、戏楼、夹楼、钟鼓楼、看楼、碑亭、大殿、春秋阁等,共计160余间。1988年,聊城山陕会馆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商兴盛时期,遍布中国的山陕会馆是其在外经商的办事处,是商贾们住宿、议事、签约、交易、酬宾的场所。聊城山陕会馆由在聊城经商的山西、陕西的商人投资所建,其用途在会馆的碑文中说得明白:“会馆以祭神明而联桑梓”。“桑梓”指同在外地互为相亲的山陕商客,“神明”即关公,所以山陕会馆又被称为关公庙。
聊城山陕会馆是一座庙宇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体,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历时六十六年,至嘉庆十四年(1809年)方具有现在之规模。山陕会馆坐西面东,南北阔44米,东西深 75米,保留至今的有山门、戏楼、夹楼、钟楼、鼓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关帝殿、财神殿、火神殿等160余间。
会馆正门的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协天大帝”四个大字,协天大帝即指关公。会馆的木雕、石雕、砖雕也堪称世界透雕一绝,木雕二十四孝图,则是告诫商贾们要忠孝仁义,并以此立德、立身、立业。山陕会馆的戏楼被推为中国此类建筑之冠。另外,在会馆过墙边有19块碑碣,这些碑碣不仅记载了会馆置地、建设、重修所用的银两开支数目,而且在八块石碑的背面不厌其烦地刻上各商号的捐银数目。
聊城山陕会馆整组建筑布局严谨,密而有秩,各单体建筑间高低错落,层次丰富,尤以砖、石、木雕和油漆彩绘建筑装饰最为丰富华丽,充满了山西地方建筑风格与情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商业史、经济史、戏剧史、运河文化史以及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的珍贵资料。尤其是建筑中诸多歌颂经济的对联和碑刻上所记载的商号名称及其捐银数目等,对于研究中国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