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父亲的麦芽糖》读后感3篇400、500、600字

文章包含读《父亲的麦芽糖》有感、父亲的麦芽糖读后感(444字)等400字、500字、600字左右的读后感3篇,供您参阅。

父亲的麦芽糖读后感_444字

父爱是否与母爱一样伟大,从《父亲的麦芽糖》这篇文章就可以找到答案。老李在镇上卖麦芽糖,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可他的儿子阿德却一点也不喜欢吃麦芽糖。老李尽量满足阿德的要求,可阿德一点也不领情,考上大学后,在外生活。从此以后,老李就孤单的过日子,但依然给阿德寄钱供他上学。毕业后阿德不想回家,在城市里找了一份好工作。

有一天,老李受伤了,阿德赶回来看他,老李兴奋极了,要给他做饭。但是阿德主动要求吃麦芽糖,此刻他的心情就像他嘴里的麦芽糖一样,脆脆的、酸酸的、甜甜的。老李为了阿德辛苦了一辈子,阿德终于感受到父亲的爱。读完后我有想哭的冲动,还好最后是大团圆结局。我想到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儿子在大火里烧成三度烧伤(烧到肌肉组织),父亲为了救儿子,把自己的皮割下来移植给了儿子,我没有看到结果,但我肯定的是这位父亲一定也跟老李一样非常的爱儿子。各个诗人作家不怕费千万字来描述母亲的爱,可能是因为母亲经常在孩子身边关照他。读完这篇课文后,再问我父爱是否和母爱一样伟大,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回答:是的!

父亲的麦芽糖读后感_510字

最近,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课文《父亲的麦芽糖》,使我有很大的感触。

课文讲述的是:卖麦芽糖的老李和他的儿子阿德生活在一个小镇子上,所有人都喜欢老李的麦芽糖,除了阿德。从小备受父亲宠爱的阿德为家中的贫穷和父亲的工作感到自卑,多年后的他离开了家乡,在大都市过上了体面的生活。有一次,老李意外受伤了,赶回家的阿德看着已经苍老的父亲,终于明白了父亲的不容易,他放下心中的隔阂,主动拿起麦芽糖饼吃起来。

比起如水的母爱,父爱是沉重的、是无声的。在大雨滂沱的时候,父亲会撑着雨伞来接你回到温暖的家;在你受伤时,父亲也许不会有母亲那般温柔关心的语句,但他会用伟岸的肩膀把你背起,任你在他的肩头哭泣;在你手足无措时,他会一声不响地出现在你身边,帮助你重新获得勇气和信心……

不要以为父亲没有母亲那么爱你,不要以为父爱没有母爱伟大。父亲也很爱你,只是他没有母亲那么敏感,他没有母亲那么善于表达。但是只要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父爱随处可见。

父亲要的回报并不多,一句平平常常但充满温暖的问候、下班时的一杯热水,都能让他很感动。所以,学会感恩吧。

这篇不长的短文教会了我许多。希望全天下的父母都能得到儿女的一份微不足道的感恩。

成语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如:《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又如:正忧疑不定,忽报宋兵到了,惊得手足无措。——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成语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如:《谷梁传·隐公七年》:“其不言逆,何也?逆之道微,无足道焉尔。”又如:在草花中我们虽然是微不足道。但我们的花色却算是紫色代表。——郭沫若《百花齐放·单色蓳》诗

父亲的麦芽糖读后感_565字

《父亲的麦芽糖》,一篇短小的文章,能引起人对人性的重新思考。

一位早年丧妻的父亲,用一辈子的辛苦卖麦芽糖微薄收入,养活了自己的儿子,大学毕业,找到好的工作,成为白领贵族行列中的一员。儿子却从小因为自己是卖麦芽糖人的儿子而感觉自卑,而从小到大讨厌自己的父亲、家庭、麦芽糖。成人后依然如此。破家都不愿意常回去看看。

直到有一天,老父亲车祸在床。儿子才有了彻悟。父亲拄着拐,看到回来的儿子,仍然要下床去给儿子下面吃,他知道儿子从不吃他做的麦芽糖。

也就是这次,儿子懂事以来第一次要求吃麦芽糖。他觉得脆脆的、酸酸的、甜甜的。结尾寓意深刻。

其实,看看我们生活中。像儿子以前状态的人还少吗?而能够悟到后面的改变的人又有几多?

为了金钱、房产,儿女们争的不可开交。前几天在电视上还看到唇枪舌剑的一伙儿女为了一套住房的分配问题,公然劝已经88岁的老两口离婚的现场直播。那种场面下的儿女,根本就看不到谁和谁之间是存在着血缘关系的。那简直就是人性的泯灭!

究其实质,不外乎就是中国人传统和固有的劣根性。

亲情是至高无上的,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对自己父母不孝顺的人,是不可以结交为朋友的。

在此,也劝劝那些经常忙于工作的人,抽时间,常回家看看。老人需要的并不全是物质,他们更需要我们回家去吃一口他们亲手做的“麦芽糖”啊。

成语至高无上:至:最。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如:《淮南子·缪称训》:“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汉·许慎《说文解字·一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又如:只要能把国家从水深火热里救出来,他就是至高无上的英雄。——梁斌《红旗谱》四十二

成语唇枪舌剑:舌如剑,唇象枪。形容辩论激烈,言词锋利,象枪剑交锋一样。如:金·丘处机《神光灿》:“不在唇枪舌剑,人前斗,惺惺广学多知。”又如:日内瓦,话重说。换唇枪舌剑,议倾坛席。——陈毅《满江红·送周总理赴日内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