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栝楼皮

概况

异名:栝楼壳(《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瓜壳(《四川中药志》)。

基源:为葫芦科栝楼属植物栝楼、中华栝楼或多卷须栝楼的果皮。

原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中华栝楼T.rosthornii Harms[T.laponica auct.non(Miq.)Kitamura;T.uniflora Hao],又名双边栝楼(通称)和多卷须栝楼T.rosthornii Harmsvar.multicirrata(C.Y.Cheng et Yueh)S.K.Chen(T.damiaoshanensis C.Y.Cheng et Yueh)

形态:栝楼和中华栝楼的形态详见“天花粉”条。

多卷须栝楼与栝楼、中华栝楼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片较厚、裂片较宽大,卷须4~6歧,被长柔毛,萼筒短粗,长约2cm,密被短柔毛。(图见植物分类学报.第12卷.第3期.430页.图版83:图4及图版88:图14)生于海拔600~1500m的林下或灌丛草地。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和贵州。

其他尚有截叶栝楼T.truncata C.B.Clarke和王瓜T.cucumeroides(ser.)Maxim.的果皮,分别在广西和江浙部分地区作栝楼皮入药。

生药

采集:秋季采摘成熟果实,剖开,除去果瓤及种子,阴干。药材主产于山东、安徽、河南、四川。

鉴别

性状:果皮通常卷成筒状,长6~10cm,很薄,常连有长约2cm的果柄;外表面橙黄色,有鲜红斑块及细脉纹,内表面类白色至暗黄色,常附有未去尽的果肉。质硬而脆。芳香,带辣味。以颜色鲜泽,无果柄者为佳。

显微 栝楼皮粉末淡黄棕色。 ①石细胞类方形。圆多角形、长方形、长圆形、菱形。类三角形或蚌形,有的一端或两端尖突,层纹不明显,纹孔细密,孔沟细而明显,有的分叉。 果皮表皮断面观细胞类方形或类长方形,有的细胞具纵向分隔,外壁较厚,外被角质层,角质层显颗粒性,呈脊状伸入表皮细胞的垂周壁;表面观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垂周壁厚度不一,分隔壁较薄。表皮有气孔。 ③木化薄壁细胞类多角形、类圆形或稍不规则,微木化,纹孔较密。 ④纤维长条形,纹孔斜裂缝状或十字形,孔沟较明显。 ⑤螺纹,网纹及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7~54c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435页.图211)

加工炮制:①炒栝楼皮 取栝楼皮丝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棕黄色略带焦斑,取出,放凉。 ②蜜栝楼皮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栝楼皮丝,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黄棕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栝楼皮丝100kg,用炼蜜25k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蜜栝楼皮,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瓜蒌皮的脂溶性成分有22,24烷醇混合物,棕榈酸、硬脂酸、二十二烷酸混合物,△7-豆甾醇、β-菠菜甾醇、△7-豆甾醇-β-D-葡萄糖甙[1],其有机酸还有壬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歧链十四烷酸、歧链十五烷酸、正十五烷酸、歧链十六烷酸、棕榈油酸、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等,以棕榈酸含量较高,亚麻酸、亚油酸次之。栝楼(T.kirilowii)果皮中的硬脂酸较少,月桂酸、肉豆蔻酸较其他品种瓜蒌果皮为多[2]。山东产栝楼果皮检出17种氨基酸,其总量果皮少于果肉;微量元素有K、Na、Ca、Mg、Cu、Zn、Fe、Co、Mn、Ni、Sr等,其总量果皮多于果肉[3]。

从双边栝楼(T.rostrata)的果皮中分离到棕榈酸、木蜡酸(Lignoceric acid)、蜡酸(Cerotic acid)、廿九烷酸(Montanic acid)、蜂蜜酸(Melissicacid)、棕榈酸甘油酯(L-(一)-α-Monopalmitin)、△7-豆甾烯醇、△7-豆甾烯酮-3(△7-Stigmastenone-3)、△7-豆甾烯醇3-β-D-葡萄糖甙,还有二十七烷、二十九烷和三十烷的混合物,另有硝酸钾、氯化钾和水合二氧化硅(HydrateSiO2)[4]。

栝楼果皮和种子曾制备栝楼片,用于治冠心病[5]。

附 王瓜(T.cucumeroides)的果皮含有β-胡萝卜素、蕃茄红素(Lycopene)[6]。

参考文献

[1] 医药工业 1988;19(7):30。[2] 中国中药杂志 1992;17(11):673。[3] 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6):363。[4] 中国中药杂志 1991;16(2):97。[5] 医药工业 1975;(1):15,20。

药理

栝楼皮的药理作用见栝楼条。

药性

性味:甘,寒。 ①《饮片新参》:“甘、苦,微凉。” ②《中药志》:“甘、寒。”

归经:入肺、胃经。 《四川中药志》:“入脾、胃、大肠三经。”

功效:润肺化痰,利气宽胸。

主治:痰热咳嗽,咽痛,胸痛,吐血,衄血,消渴,便秘,痈疮肿毒。 ①《本草便读》:“清肺。” ②《医学衷中参西录》:“清肺,敛肺,宁嗽,定喘。” ③《饮片新参》:“宽胸痹,化热痰,生津,润肺。” ④《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润肺,止消渴,消肿疮毒。” ⑤《中药志》:“涤痰结,舒肝郁。治痰热咳嗽,胸胁作痛。” ⑥《四川中药志》:“润肺降气,止咳祛痰。治咽喉疼痛,大便燥结及乳痈。” ⑦《广东中药》:“治吐、衄,燥渴,咽痛,便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或入散剂。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脾虚湿痰不宜。《本草经集注》:“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反乌头。”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丝瓜络,治痰热阻隔之胸痛。 ②配橘络,治痰热隔络,胸胁疼痛,咳嗽有痰。 ③配天花粉,治肺燥咳嗽,干咳痰少,口干、口渴,胸闷气逆等症。 ④配桔梗、杏仁,治肺热咳嗽,痰黄稠。 ⑤配天花粉、南沙参,治肺燥咳嗽。 ⑥配露蜂房,治牙齿疼痛。 ⑦配白僵蚕、甘草.治咽喉语声不出。

方选和验方: ①清金保肺汤(《医醇剩义》)治肺受燥热,发热咳嗽,甚则喘而失血:栝楼皮、南沙参、北沙参、玉竹、杏仁、海蛤粉各9g,天门冬,麦门冬各4.5g,石斛、贝母、茜草根、茯苓各6g,梨3片,藕5片。水煎服。 ②《马培之外科医案》:“治鸡胸,龟背,脉虚数,身热食少者:栝楼皮、山药、沙参、石斛各9g,麦门冬、杏仁、茯苓、毛燕、浙贝母各6g,橘红3g,莲子(去心)10粒。水煎服。” ③发声散(《御药院方》)治咽喉语声不出:栝楼皮(细锉、慢火炒赤黄)、白僵蚕(去头、微炒黄)、甘草(锉、炒黄色)各等份。上为细末,每服3~6g,用温酒调下,或浓生姜汁调服;更用1.5g绵裹,含化咽津亦得,并不计时候,每日2~3服。 ④《世医得效方》:“治牙齿疼痛:栝楼皮、露蜂房。烧灰擦牙,以乌臼根,荆柴根、葱根煎汤漱之。”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治乳痈肿痛:栝楼皮12g,蒲公英15g。水煎服。” ⑥《上海常用中草药》:“治胸痛,胁痛:栝楼皮12g,胸痛配薤白头15g,胁痛配丝瓜络9g,枳壳4.5g。水煎服。” ⑦《湖北中草药志》:“治肺热咳嗽,胸闷痰稠:栝楼皮、枇杷叶各10g,冬瓜子15g,前胡、杏仁、贝母各8g,芦根30g,桔梗6g。水煎服。” ⑧《四川中药志》:“治温病初起,热重咳嗽:栝楼皮、杏仁、前胡、蝉衣、大力子、甘草各适量。水煎服。” ⑨桑蒡楼芩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88;(3))治咳嗽,头痛鼻塞,发热畏寒:桑叶、牛蒡子、栝楼皮、黄芩、桔梗、杏仁、茯苓各9g,旋覆花、薄荷各6g,甘草3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