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ongye weiji
[外文]:industrial crisis
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发生的生产过剩危机。其主要表现是:商品滞销、工厂倒闭、失业工人剧增、股票价格暴跌等。
在以机器大工业为其物质技术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业占有主导地位,工业危机必然危及整个社会经济。在K.马克思和F.恩格斯的著作中,往往把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经济危机直接称为工业危机。
工业危机和机器大工业的关系工业危机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期特有的现象,随着机器大工业的确立和发展,一方面,使生产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迅速扩大,它受市场自发势力盲目的支配,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商品供需之间的脱节;另一方面,在机器大工业中,固定资本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固定资本的更新又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提供了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机器在生产中的广泛使用,大大增强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榨取,从而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此,资本主义工业危机的出现和发展,是同大机器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工业危机最早出现在英国。1810、1815和1819年曾发生过三次工业危机,当时只限于个别的工业部门或个别市场,还是一种局部性的、地方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当大机器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才逐渐变为波及一切主要工业部门、震撼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的工业危机。
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在时间上的差异,各国工业危机第一次爆发的年代也就不同。英国是1825年,美国是1837年,德国和法国是1847年,日本则更晚一些,是在1900年。
工业危机的世界性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工业危机便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危机。1847年的危机,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工业危机,它同时袭击了美国和西欧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世界性工业危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1929~1933年的大危机,不仅席卷了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波及殖民地和附属国。
战后危机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60年代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发生过次数不等的周期性工业危机。其中,除1957~1958年的危机属于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外,其余基本上属于部分国家的同步性工业危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经济的破坏程度不同,恢复时间参差不齐,造成战后初期各国经济周期进程的不一致。
(2)50~60年代发生的局部战争,对各国经济周期进程的影响不同。
(3)各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获得了普遍的发展,但各国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同,抵制外来危机影响的效果也不相同。
(4)不同形式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使部分国家在经济上相互紧密联系,它既增加了抵制集团外经济波动影响的力量,又扩大了集团内各国同期发生危机的可能性,等等。
就整个战后的整个历史时期看,这些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已经消失;有的虽然继续存在,但作用已逐渐减弱。进入70年代以来,又相继爆发了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两次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但从总体来看,工业危机对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至今仍然起着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