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eluodai’er
[外文]:Paul Claudel (1868~1955)
法国诗人、剧作家、外交家。1868年8月6日生于埃纳省农村。1882年全家迁居巴黎,曾在大学学习法律和政治。1890年开始外交家生涯。1895~1909年的大部分时间他都住在中国,到过福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写下了《东方的认识》(1895~1905)等散文集。他当过驻福州、汉堡的领事,先后多次任法国驻外大使。1936年退休,1955年2月23日在巴黎病逝。
克洛代尔的文学著作主要是诗和剧本。诗歌代表作有《五大颂歌》(1910)和《三重唱歌词》(1914)。主要戏剧作品有:《金头》(1893),《城市》(1890),《交换》(1901),《正午的分界》(1905),《给圣母报信》(1891),三部曲《人质》、《硬面包》、《受辱的神父》(1909,1914,1916)和《缎子鞋》(1923)。
克洛代尔戏剧的主题几乎全是基督教精神的胜利。《城市》反映的是社会秩序与反抗力量的矛盾,答案是人类社会最终应靠向天主。《少女维奥兰》以及根据该剧重新写成的《给圣母报信》体现了罪恶与神恩的对立、肉欲与灵魂的冲突,最后傲慢与贪婪遭到失败,而容忍则产生了奇迹。《缎子鞋》以全世界为舞台,呈现了16世纪末以西班牙为中心的殖民主义帝国的巨型画卷。剧的中心线索是朝廷重臣堂·罗德里克与贵族太太堂娜·多尼娅·普鲁艾丝的爱情纠葛,他们经过一番曲折经历,都为了“神圣”的宗教事业而压制了肉欲的奔放。该剧剧情跌宕起伏,地点、时间跨度极大,舞台色彩斑斓,人物众多,是克洛代尔最长也是最著名的剧本。
克洛代尔的主要剧作,几乎都经数次改写,因此发表时都有几种不同的文本。有的剧本从开始创作到最后定稿,甚至经过几十年时间。
同他的诗歌作品一样,他的剧本采用自由诗体,没有韵律的约束,近似于分行的散文,但节奏感十分强烈明快,这就使得戏剧在表达他的宗教热情时具有一种感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