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反对国民党军大规模“围剿”的作战。

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失败后,又从1933年5月开始,筹划第五次大规模的“围剿”。蒋介石设立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直接指挥这次“围剿”;向美、英、德、意等国大量借款,购买武器,并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和专家;制定“围剿”计划,调集和整编部队;决定采取持久战和碉堡政策的新战略,逐步推进,企图歼灭红军第一方面军和摧毁中央苏区。

这次“围剿”,蒋介石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有50万人。部署是:北路军总司令顾祝同,指挥33个师又3个旅,分第1、第2、第3路军,由北向南实施主攻。以第3路军18个师又1个旅,担任“围剿”的主力军,在第1、第2两路军策应下,依托碉堡向广昌方向推进,寻找红军主力决战;总预备队 3个师控制于临川附近;此外,北路军总司令部直接指挥的 2个师扼守赣江西岸的吉安、泰和等地,配合西路军维护赣江交通。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指挥11个师又 1个旅,构筑碉堡,扼守武平、安远、赣州、上犹地区,阻止红军向南发展,相机向筠门岭、会昌推进,配合北路军作战。空军 5个轰炸机队配置于南昌、抚州、南城,掩护和支援地面部队的作战。此外,第19路军等部7个师又2个旅扼守闽西和闽西北地区,阻止红军向东发展;浙赣闽边守军5个师又4个保安团和西路军9个师又3个旅,在“围剿”闽浙赣和湘赣、湘鄂赣苏区的同时,负有阻止红军向赣东北和赣江以西机动的任务。

图

中央苏区经过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政权建设、经济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扩大到 8万余人,赤卫队等群众武装也有了很大发展。这时,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委员会博古等领导人排挤了毛泽东对红一方面军的领导,否定了毛泽东制定的正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在国民党军加紧准备第五次“围剿”时,中共临时中央不组织中央苏区人民和红军进行反“围剿”的准备,却命令由红军第3军团、红军第19师组成的东方军和红军第 1军团、红军第14师等组成的中央军,继续在闽西北地区和抚河、赣江之间地区对国民党军实行不停顿的进攻。

9月25日,国民党军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28日,北路军占领黎川。中共临时中央继续推行军事冒险主义,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要求红军在苏区外战胜国民党军,并命令红军东方军从将乐、顺昌地区北上,进攻国民党军驻守之硝石,恢复黎川;命令红军中央军主力由永丰、乐安地区东移,攻击和钳制南城、南丰之间的国民党军主力,保障东方军对黎川地区国民党军的进攻。10月6~7日,红军东方军在向硝石前进的途中,于洵口遭遇战中歼灭了国民党军3个团。接着进攻硝石,连攻数日不克,红军中央军主力也未能阻止住南城国民党军的东援。13日,国民党军 4个师进抵硝石,红军东方军被迫撤出战斗。这时,国民党军在硝石至资溪桥之间集中了7个师又1个旅的兵力,企图首先完成黎川、硝石之间的碉堡封锁线,吸引红军攻击而消灭之。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继续命令红军插到国民党军堡垒地区间隙中去歼灭敌人。从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红军东方军等部在进攻国民党军重兵扼守的资溪桥、潭头市、浒湾等据点的战斗中,以及红军中央军主力在由见贤桥至棠阴的国民党军堡垒线间隙北出作战中,均受重大伤亡,被迫后撤。至此,红军连续作战近两个月,未能御敌于苏区之外,完全陷入被动地位。

这时,中共临时中央和中革军委由进攻中的冒险主义转变为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要求红军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企图以阵地防御制止国民党军的进攻。正当红军部署防御时,驻福建的国民党第19路军于11月20日发动了福建事变,宣布同蒋介石决裂,在福建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慌忙从北路军中抽调 9个师,由江西向第19路军进攻。在这个情况下,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主张,红军主力应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地区,威胁国民党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以便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并援助在福建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但是,中共临时中央拒不采纳这一正确建议,却将红军主力从东线调到西线永丰地区,去进攻国民党军的堡垒阵地,使红军丧失了打破国民党军“围剿”的有利时机。

蒋介石镇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和第19路军以后,随即将其入闽的部队改编为东路军,协同其北路军、南路军,于1934年1月下旬重新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进攻。这时,红一方面军总部与中革军委合并,其所属部队由中革军委直接指挥,称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军新的进攻面前,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要求红军实行阵地战、堡垒战,以短促突击战法顶住敌人,进攻敌人的堡垒阵地。在这种消极防御战略方针指导下,从 1月下旬至 3月底,红军在阵地防御和反击作战中,连连失利。4月上旬,国民党军北路军和东路军进到康都至泰宁一线,接着集中11个师进攻广昌。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不顾红军连续作战、减员很大的情况,急忙集中红1、红3、红9军团及红13、红23师共 9个师的兵力保卫广昌。红军在18天的作战中,虽给国民党军以重大杀伤,但自身也伤亡5500余人,广昌失守。之后,红军作战接连失利,中央苏区逐渐缩小。7月上旬,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中心地区开始了全面进攻。北路军14个师分别向兴国、宁都、石城推进;东路军6个师向长汀推进;南路军3个师向会昌、于都推进;3个师集结于南丰、广昌地区为总预备队。这时,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都很匮乏,红军已失去在内线打破国民党军“围剿”的可能。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却采取六路分兵、全线抵御的方针,以红军主力分别配置在兴国、古龙冈、头陂、驿前、连城、筠门岭等地区,抵御国民党军的进攻。8月,红3军团和红5军团一部在高虎垴、半桥、万年亭等地防御战中,虽然使国民党军第89师丧失了战斗力,但自己也受到较大的伤亡,不得不放弃全部阵地。与此同时,红1军团和红9军团等部虽在温坊地区以伏击战歼灭东路军一个多旅,但已改变不了红军的被动局面。9月下旬,中央苏区仅存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等县的狭小地区。

10月上旬,国民党军北路军和东路军加紧对兴国、古龙冈、石城、长汀的进攻,南路军由筠门岭向会昌推进,企图迅速占领上述各地,进而占领宁都、于都、瑞金,以围歼红军。这时,中央红军在苏区内粉碎国民党军“围剿”的可能已完全丧失。7日,中革军委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下令地方部队接替各线防御任务,主力红军撤到瑞金、于都、会昌地区集中,准备退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持续了一年又一个月,中央红军在苏区人民竭尽全力的支援下,英勇奋战,给了国民党军以有力的打击。但是,由于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错误的战略指导,致使这次反“围剿”遭到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