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扶芳藤

概况

异名:滂藤(《本草拾遗》),白墙络(《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换骨筋(《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攀援丝棉木(江西《草药手册》),坐转藤(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千斤藤、山百足(《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岩青杠(《贵州民间药物》)。

基源:为卫矛科属植物扶芳藤的茎、叶、全株。

原植物: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Turcz.)Hand.-Mazz.(E.radicans Sieb.)

历史:扶芳藤始载于唐《本草拾遗》。《纲目》入草部蔓草类,引该书云:“生吴郡。藤苗小时如络石,蔓延树木。”《证类本草》草部上品络石条下引《本草拾遗》:“藤苗小时如络石、薜荔,夤缘树木,三、五十年,渐大,枝叶繁茂;叶圆,长二三寸,厚若石韦,生子似莲房,中有细子,一年一熟。”《纲目》引其茎叶功用“大主风血腰脚”,似系本种。《植物名实图考》仅在清风藤条提到扶芳藤,无描述与图。

形态:常绿或半常绿灌木,高达1.5m。茎枝常匍地或附着它物而随处生多数细根,小枝密生细小而微突起的皮孔。单叶对生,叶柄长约5mm;叶片薄革质,椭圆形,稀为长圆状倒卵形,长2~8cm,宽1~4cm。聚伞花序腋生,有花5~15朵(有时更多),花序具长梗,梗长达4cm,顶端二歧分枝.每枝有多数短梗花组成球状小聚伞,分枝中央有一单花;花绿白色,直径约5mm,4数,雄蕊有细长花丝。蒴果黄红色,近球形,稍有4凹线,直径约1cm。种子有橙红色假种皮。花期6~7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64页.图3058)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林缘、村庄,常缠绕树上或爬墙、匍匐于岩石上。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

化学性质

含正十三烷(1-Tritriacotane)、卫矛醇(Dulcitol)、木栓酮(3-Friedelanone)、表木栓醇(3-Epifriedelanol)、三十二烷醇(Dotriacontanol)、木栓醇(3Friedela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种子含前番茄红素(Prolycopene)和前-γ-胡萝卜素(Pro-γ-carotene)[2]。

参考文献

[1] 华西药学杂志 1989;4(2):76。[2] CA 1948;42:8423e。

药性

性味:苦,温。 ①《本草拾遗》:“苦,小温。” ②《贵州民间药物》:“平,辛。”

功效:舒筋活络,止血消瘀。

主治:腰肌劳损,风湿痹痛,咯血,血崩,月经不调,跌打骨折,创伤出血。 ①《本草拾遗》:“主一切血,一切气,一切冷,大主风血。以酒浸服。” ②《贵州民间药物》:“活血,杀虫。治跌打损伤。” ③《广西药用植物名录》:“通经。治血崩,吐血。” ④《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行气活血。治腰膝疼痛,关节酸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浸酒。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贵州民间药物》:“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慢性腹泻:扶芳藤30g,白扁豆30g,红枣10枚。水煎服。” ②《贵州民间药物》:“治癞头:岩青杠嫩叶尖30g,捣烂,调煎鸡蛋1至2个,摊纸上,做帽样,戴头上;3天后,又将岩青杠嫩叶尖混合核桃肉捣烂包于头上,1天换1次。”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腰肌劳损,关节酸痛:扶芳藤30g,大血藤15g,梵天花根15g。水煎,冲红糖、黄酒服。”

单方应用:①江西《草药手册》:“治咯血:扶芳藤18g。水煎服。” ③《文山中草药》:“治骨折(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扶芳藤鲜叶捣敷患处,1~2天换药1次。” ③《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治创伤出血:换骨筋茎皮,研粉撒敷。” ④《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治风湿性关节痛,月经不调:扶芳藤6~12g,水煎服。” ⑤《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治跌打损伤:扶芳藤适量,捣烂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