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哪些人为因素会加速食用菌品种和菌种的退化?

品种退化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品种本身自然变异;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我国品种退化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品种审查登记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菌种生产分散,从业人员素质差所致。具体表现在:   (1)非品种化菌种的使用和无根据的“新品种”使用,造成品种不均一性,品种混乱。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完全建立食用菌品种审定、认定和登记制度,种质资源管理也不规范,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由此出现了非品种化菌种的大量使用,加剧了菌种的不均一性和异质性。在生产中,一些供种单位从其它单位引进一支试管母种,并冠以新名作为“新品种”出售;更有甚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一个品种可当作任何品种出售,购买者要购买什么品种,这个品种就是什么品种;还有的个体食用菌研究所对食用菌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后,未经出菇试验以及鉴定就将其培养物冠以“新品种”之名。现在生产中使用的品种有60%~80%都是这样的新品种,如平菇中蔬10号有江都792、佛平、苏平1号等名称,平菇CCEF-89有P89、89、平89、黑89等名称。   (2)品种选育缺乏科学方法,品种性状描述量化不够,缺乏标准条件的限定,使达不到品种质量标准的菌种得以流传和扩大。这类菌种通常使用时间不长,其遗传学异质性和不稳定性就表现出来,即出现“退化”。实质上这并不是品种本身的退化,而是未使用合格的品种,这是菌种不均一和不稳定性造成的。   (3)人为因素导致不良环境条件,如高温、高湿、通气不良、不适宜氮源、不适宜碳氮比、不适宜pH值等,造成菌种退化。   (4)人为选择错误在菌种生产中时有发生。菌种在生长过程中,由于遗传突变、细胞退化、生理代谢改变及其积累而出现不良的细胞群体。特别是那些小型菌种厂和栽培户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又缺少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条件,难以鉴别正常与不正常的菌种,使不正常菌种得以使用和繁殖,甚至不正常母种继续繁殖扩大和生产。因此,菌种生产单位和栽培户要从有信誉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或菌种保藏机构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