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白粱米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基源:为禾本科狗尾草属植物粱品种白粱的颖果。
原植物:粱Setaria italica(L.)Beauv.(Panicum italica L.),又名谷子(《中国植物学》),小米(黄河以北各地),黄粟(广东)。
历史:《别录》列为中品《食疗本草》、《纲目》均有记载。
形态:一年生栽培作物。植株高矮随栽培措施而异。圆锥花序通常下垂,主轴密生柔毛;小穗长2~3mm;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3~1/2,有3脉;第二颖略短于小穗,或为其长的1/4~3/4,有5~9脉;第一外稃有5~7脉,第一内稃短小;第二小花稍长于第一外稃,卵状或圆球形,有细点状皱纹,成熟后易脱落。花果期6~8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上册.228页.图390)
生境与分布:广泛栽培于中国及欧亚大陆的温带和热带地区。
药性性味:甘,凉。 《别录》:“甘,微寒。”
功效:和中,益气,除热,利湿。
主治:胃虚呕吐,烦渴,霍乱吐泻,痢疾腹痛,水泻不止。 ①《别录》:“除热,益气。” ②《纲目》:“炊饭食之,和中,止烦渴。” ③《云南药用植物名录》:“滋阴,养肾气,暖中反胃。治小儿肝虫,霍乱吐泻,肚痛痢疾,水泻不止。” ④《中药大辞典》:“和中,益气,除热。治胃虚呕吐,烦渴。孟诜:患胃虚呕吐食及水者,用米汁40ml,生姜汁20ml服之。除胸膈中客热,移五脏气,续筋骨。” ⑤《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补中益气,健脾祛湿。用于烦热,消渴,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煮粥。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粱豉汤(《普济方》)治蓐劳:白粱米120g,淡豆豉150g,人参、当归各30g,葱白500g,猪肾1具。水煎服。 ②粱米粥(《圣惠方》)治中风,言语不清,精神昏愦,手足不遂:白粱米、淡豆豉各120g,荆芥、薄荷各30g。以水1000ml,煮荆芥、薄荷、豆豉,取600ml,滤去渣,以汁煮白粱米粥食之。
单方应用:①《千金方》:“治霍乱不止:白粱米250g,水500ml,煮食之。” ②《肘后方》:“治手足生疣:白粱米炒后,研为细末,以水调涂之。”
医药家论述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凡云粱米,皆是粟类,惟其牙头色异,可分别耳。白粱处处有之,襄阳竹根者最佳。所以夏月作粟食,亦以除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