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鬼盖

概况

异名:地盖、地芩(《别录》),鬼伞、朝生(《本草经集注》),鬼屋(《本草拾遗》),鬼菌(《广菌谱》)。

基源:为蘑菇科鬼伞属真菌墨汁鬼伞及粪鬼伞的子实体。

原植物:作鬼盖药用的有2种:墨汁鬼伞Coprinus atramentarius(Bull.)Fr.及粪鬼伞Coprinus sterquilinus Fr.

历史:《别录》载:“丛生垣墙下,赤色,旦生暮死。一名地盖。”《本草经集注》载:“一名朝生,即今鬼伞也。”《本草拾遗》载:“一名鬼屋。生阴湿处,如菌,其盖黑而茎赤。和醋,敷肿毒、恶疮、马脊肿”。《纲目》载:“此亦土菌之类,朝生夕死者”。以上均系指该属一些种类。

形态:丛生;菌盖高4~5cm,直径3~4cm,早期呈卵圆形,后变为覆钟状或稍呈圆锥状,伸展后中央稍具一乳突,早期黄白色,后变为铅灰色,表面布以纤维状物或粉状物,中央部分呈黄色或黄褐色,且常有细小鳞片,边缘有辐射状沟纹,早期内弯,后往往开裂,老熟后外卷;菌肉薄,白色或稍带灰色;菌褶稠密,宽广,与菌柄呈离生,早期白色,后变黑色,老熟后潮解成墨汁滴下;孢子印黑色;菌柄白色,有丝状光泽,中空,长7~20cm,直径1~2.2cm;菌环生柄之下部,极易消失。孢子椭圆形,壁表平滑,黑褐色至黑色,9~11×5~6μm;囊状体近圆柱形,100~160×20~32μm。(图见《中国药用真菌》.178页.图69)

生境与分布:生于田野、树林和庭院中柳、杨等阔叶树基部附近或草丛中。分布于内蒙古、河北、甘肃、青海、山西、江苏、湖南、台湾、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等地。日本、墨西哥、北美也产。

粪鬼伞与鬼盖的主要区别在于:散生至丛生;菌盖短椭圆形,后变为圆锥状,最后平展,直径2.5~8cm,早期白色,后变为灰色,中部浅褐色,有辐射状棱纹并复有细鳞片;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后变为粉红色,老熟后变黑且潮解成墨汁滴下;孢子印黑色;菌柄白色,基部膨大,向上渐狭细,长5~18cm,直径0.5~0.9cm;菌环臼色,膜质,狭窄,易碎,生于菌柄的基部。孢子呈椭圆形,壁表平滑,黑色,18~24×10~13μm;囊状体大型。(图见《中国药用真菌》181页.图71)生于粪堆上-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广西等地。

药性

性味:①《别录》:“甘,平。” ②《本草拾遗》:“有小毒。”

功效:定痫,解毒,化痰。

主治:小儿痫病,疔肿,恶疮。 ①《别录》:‘主小儿寒热痫。” ②《本草拾遗》:“和醋敷肿毒,恶疮。” ③《纲目》:“烧灰治疔肿,以针刺破四边,纳灰入内,经宿出根。”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益肠胃,化痰理气:经常食用可以助消化祛痰。外用解毒消肿:墨汁鬼伞煮熟烘干,研末醋调成糊状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