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小麦麸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异名:麸皮(《本草蒙筌》)。
基源:为禾木科小麦属植物小麦磨粉后筛下的种皮。
原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余项见“小麦”条。
药性性味:甘,凉。 ①《本草拾遗》:“甘,寒。” ②《日华子本草》:“凉。” ③《医林纂要》:“咸,寒。”
归经:入肝、胃经。 《得配本草》:“入手阳明经。”
功效:健脾,清热利湿,活络止痛。
主治:虚汗,盗汗,泄利,糖尿病,口腔炎,热疮,风湿痹痛,扑损伤折,脚气。 ①《本草拾遗》:“和面作饼,止泄利,调中去热,健人。以醋拌蒸热,袋盛,熨腰脚伤折处,止痛散血。” ②《日华子本草》:“治时疾热疮,汤火疮烂,扑损伤折,瘀血,醋炒贴窨。” ③《纲目》:“醋蒸熨手足风湿痹痛,寒湿脚气,互易至汗出。末服止虚汗。”
用法用量:内服:入散剂,10~30g。外用:醋炒包熨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本草抗癌》:“预防结肠癌:小麦麸15g,每日服1次。” ②《纲目》:“治小儿眉疮:小麦麸炒黑,研末,酒调敷之。” ③《生生编》:“治走气作痛:酽醋拌麸皮,炒热,袋盛熨之。”
食疗:①《药补和食补》:“治全身浮肿:小麦50g,炒黄加适量红糖拌和,用大枣汤冲服。” ②《集玄方》:“治小便尿血:小麦麸炒香,以肥猪肉蘸食。” ③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12):“治糖尿病:小麦麸与面粉按6:4的比例,加适量食油、鸡蛋、蔬菜拌和蒸熟代食,可降低血糖和尿糖。” ④《胡氏妇人方》:“治产后虚汗:用小麦麸、牡蛎等份为末,以猪肉汁调服10g,1日服2次。”
医药家论述李时珍《纲目》:“麸乃表皮也,与浮麦同性,而止汗之功次于浮麦,盖浮麦无肉也。凡人身体疼痛及疮疡肿烂沾渍,或小儿暑月出痘疮,溃烂不能着席睡卧者,并用夹褥盛麸缝合藉卧,性凉而软,诚妙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