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同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游乐和休息是人们恢复精神和体力所不可缺少的需求。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利用自然环境,运用水、土、石、植物、动物、建筑物等素材来创造游憩境域,进行营造园林的活动。在今天看来,园林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供人们游乐休息、美化环境和改善生态。在园林营建中,改造地形,筑山叠石,引泉挖湖,造亭垒台和莳花植树,要运用地貌学、生态学、园林植物学、建筑学、土木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还要运用美学理论,尤其是绘画和文学创作理论。在规划各种类型的园林绿地时,需要考虑它们在地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涉及城市规划、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园林建设和经营管理要耗费大量物质财富和劳动力,在宏观布局和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园林学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社会和生活的发展,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扩大。对园林的研究,是从记叙园林景物开始的,以后发展到或从艺术方面探讨造园理论和手法,或从工程技术方面总结叠山理水、园林建筑、花木布置的经验,逐步形成传统园林学科。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出现了公园。先是开放王公贵族的宫苑供公众使用;后来研究和建设为公众服务的各种类型的公园、绿地等。20世纪初,英国E.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十月革命后,苏联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列为城市规划的内容,逐渐形成城市绿化学科。随着人对自然依存关系的再认识和环境科学、城市生态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步理解到人类不仅需要维护居住环境、城市的良好景观和生态平衡,而且一切活动都应该避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园林学的研究范围随之扩大到探讨区域的以至国土的景物规划问题。
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园林三大系统发源地──中国、西亚和希腊,都有灿烂的古代文化。从散见于古代中国和西方史籍记述园林的文字中,可以大致了解当时园林建设的工程技术、艺术形象和创作思想。研究园林技术和园林艺术专著的出现,以及园林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情。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东西方园林学发展的进程也不相同。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例,从崇尚自然的思想出发,发展出山水园;西方古典园林以意大利台地园和法国园林为例,把园林看作建筑的附属和延伸,强调轴线、对称,发展出具有几何图案美的园林。到了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增多,园林风格互相融合渗透。
园林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以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筑台而成的一种游憩生活境域,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
从《史记》、《汉书》、《三辅黄图》、《西京杂记》等史籍中可以看到,秦汉时期园林的形式在囿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在广大地域布置宫室组群的“建筑宫苑”。它的特点一是面积大,周围数百里,保留囿的狩猎游乐的内容;二是有了散布在广大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组群。苑中有宫,宫中有苑,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相连(见上林苑、建章宫)。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哲学思想上儒、道、佛诸家争鸣,士大夫为逃避世事而寄情山水,影响到园林创作。两晋时,诗歌、游记、散文对田园山水的细致刻画,对造园的手法、理论有重大影响。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所描述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情景,对园林布局颇有启示。谢灵运的《山居赋》,是他经营山居别业的感受,对园林相地卜居的原则,因水、因岩、因景而设置建筑物和借景的手法,以及如何选线开辟路径、经营山川等都作了阐述。从文献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大量涌现的私园已从利用自然环境发展到模仿自然环境的阶段,筑山造洞和栽培植物的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造园的主导思想侧重于追求自然情致,如北魏张伦在宅园中“造景阳山,有若自然”,产生了“自然山水园”。
唐宋时期,园林创作同绘画、文学一样,起了重大变化。从南朝兴起的山水画,到盛唐已臻于成熟,以尺幅表现千里江山。歌咏田园山水的诗,更着重表现诗人对自然美的内心感受和个人情绪的抒发。在文学理论方面,盛唐诗人王昌龄首先提出了诗的“意境”之说。园林创作,也从单纯模仿自然环境发展到在较小的境域内体现山水的主要特点,追求诗情画意,产生了“写意山水园”。唐宋时期有些文学作品提出了造园理论和园林的布局手法。唐代王维的《辋川集》用诗句道出怎样欣赏山水、植物之美,怎样在可歇、可观、可成景处选地构筑亭馆,怎样利用自然胜景组成优美的园林别业。柳宗元有不少“记”讲到园林的营建,如《零陵三亭记》、《柳州东亭记》谈到即使是废弃地,只要匠心独运加以改造,就能成园。白居易喜爱造园,长安有宅园,庐山建草堂,任杭州刺史时开辟西湖风景区。《草堂记》记述他的庐山草堂怎样选址,园林建筑怎样同环境协调,怎样引泉水创造既有声音、又像雨露的景色;又记述了草堂的四时风光,以及自己“外适内和,体宁心恬”的感受。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记述了滁州城郊风景区的选址、建亭,晨暮四时景色。宋朝开始有评述名园的专文,如北宋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南宋周密的《吴兴园林记》。以后有明代的《娄东园林志》、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等。这些文人欣赏园林所写的评述,对明清文人山水园的造园艺术原则和欣赏趣味颇有影响。
田园山水诗,游记和散文,山水画和画论,以及一般艺术和美学理论,对于自然山水园发展为唐宋写意山水园和明清文人山水园都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在认识自然、表现自然以及园林布局、构图、意境等方面提供借鉴。但园林学的理论体系,只有通过造园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并经过造园家的提炼和升华才能产生。
明代已有专业的园林匠师,他们运用前代造园经验并加以发展。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是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知识的专著,是实践的总结,也是理论的概括。书中主旨是要“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要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有花木、水石等卷谈及园林。明末清初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一章,对庭园叠石掇山有独到的见解。计成和李渔都既有丰富的造园实践经验,又有高度的诗、画艺术素养,他们提出的一些造园原则,至今仍很有启发意义。
1868年外国人在上海租界建成外滩公园以后,西方园林学的概念进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园林观有很大的冲击。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城市中自建公园渐多。无锡《整理城中公园计划书》中,将公园列为都市建设的项目。从20年代起,中国一些农学院的园艺系、森林系或工学院的建筑系开设庭园学或造园学课程,中国开始有现代园林学教育,同传统的师徒传授的教育方式并行。有的学者出版了专著,如童玉民的《造庭园艺》(1926),叶广度的《中国庭园概观》(1926),范肖岩的《造园法》(1934),莫朝豪的《园林计划》、陈植的《造园学概论》(1935)等。这些著作论述了园林植物、园林史、园林规划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并介绍国外风景建筑学的知识。此时,开始用现代测绘手段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师童寯的《江南园林志》(1937年写成,1963年出版)是这方面研究的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三十多年,园林学虽然经历曲折,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研究范围由于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的大量实践,从传统园林学扩大到城市绿化领域;由于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又扩大到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开发和规划设计领域。在学术研究方面,一方面吸收国外风景建筑学和城市绿化学科的理论,一方面致力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理论的研究,以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现代园林学科。出版了一批园林专著,如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和童寯的《造园史纲》,反映对古典园林和园林史研究的成就;陈植的《园冶注释》扩大了《园冶》这本传统园林著作的影响;陈从周的《说园》对欣赏园林和园林创作艺术提出了有益的观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的《中国新园林》是有关中国当代园林设计方面的专集。在园林人才培养方面,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营建系合作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造园专业,有较完备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目前全国已有十多所农林、建筑、城建院校开办了观赏园艺、风景园林和园林的系或专业。1983年在中国建筑学会下建立园林学会,出版学术刊物《中国园林》。
园林学在西方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西亚的亚述有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巴比伦、波斯气候干旱,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庭园的布局多以位于十字形道路交叉点上的水池为中心,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继承下来,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传统,流布于北非、西班牙、印度,传入意大利后,演变成各种水法,成为欧洲园林的重要内容。
古希腊通过波斯学到西亚的造园艺术,发展成为住宅内布局规则方整的柱廊园。古罗马继承希腊庭园艺术和亚述林园的布局特点,发展成为山庄园林。
欧洲中世纪时期,封建领主的城堡和教会的修道院中建有庭园。修道院中的园地同建筑功能相结合,如在教士住宅的柱廊环绕的方庭中种植花卉,在医院前辟设药圃,在食堂厨房前辟设菜圃,此外,还有果园、鱼池和游憩的园地等。在今天,英国等欧洲国家的一些校园中还保存这种传统。13世纪末,罗马出版了P.克里申吉著的《田园考》(Opus Ruralium Commodorum),书中有关于王侯贵族庭园和花木布置的描写。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等地建造了许多别墅园林。以别墅为主体,利用意大利的丘陵地形,开辟成整齐的台地,逐层配置灌木,并把它修剪成图案形的植坛,顺山势运用各种水法(流泉、瀑布、喷泉等),外围是树木茂密的林园。这种园林通称为意大利台地园。台地园在地形整理、植物修剪艺术和水法技术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佛罗伦萨建筑师L.B.阿尔伯蒂的《论建筑》一书把庭园作为建筑的组成部分,书中的第九篇论述了园地、花木、岩穴、园路布置等。
法国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的造园艺术。1638年, 法国 J.布阿依索写成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论造园艺术》(Traite du Jardinɑge)。他认为:“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安排整齐,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17世纪下半叶,法国造园家A.勒诺特尔提出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他主持设计凡尔赛宫苑,根据法国这一地区地势平坦的特点,开辟大片草坪、花坛、河渠,创造了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被称为勒诺特尔风格,各国竞相仿效。
18世纪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兴起浪漫主义运动。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英国开始欣赏纯自然之美,重新恢复传统的草地、 树丛,于是产生了自然风景园。 英国W.申斯通的《造园艺术断想》(Unconected Thoughts onGardening,1764),首次使用风景造园学 (Landscapegardening)一词,倡导营建自然风景园。初期的自然风景园创作者中较著名的有C.布里奇曼、W.肯特、L.布朗等,但当时对自然美的特点还缺乏完整的认识。18世纪中叶,W.钱伯斯从中国回英国后撰文介绍中国园林,他主张引入中国的建筑小品。他的著作在欧洲,尤其在法国颇有影响。18世纪末英国造园家H.雷普顿认为自然风景园不应任其自然,而要加工,以充分显示自然的美而隐藏它的缺陷。他并不完全排斥规则布局形式,在建筑与庭园相接地带也使用行列栽植的树木,并利用当时从美洲、东亚等地引进的花卉丰富园林色彩,把英国自然风景园推进了一步。美国造园家A.J.唐宁著《风景造园理论与实践概要》(A Treatise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Gardening,1841),对美国园林颇有影响。
从17世纪开始,英国把贵族的私园开放为公园。18世纪以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仿效。自此西方园林学开始了对公园的研究。
19世纪下半叶,美国风景建筑师F.L.奥姆斯特德于1858年主持建设纽约中央公园时,创造了“风景建筑师”(Landscape Architect)一词,开创了“风景建筑学”。他把传统园林学的范围扩大了,从庭园设计扩大到城市公园系统的设计,以至区域范围的景物规划。他认为城市户外空间系统以及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不是奢侈品。此后出版的H.W.S.克里夫兰的《风景建筑学》也是一本重要专著。
美国风景建筑师协会主席C.W.埃利奥特1910年对风景建筑学作了较完整的解说。他写道:“风景建筑学主要是一种艺术,因此它最重要的作用是创造和保存人类居住环境和更大郊野范围内的自然景色的美;但它也涉及城市居民的舒适、方便和健康的改善。市民由于很少接触到乡村景色,迫切需要借助于风景艺术(创作的自然)充分得到美的、恬静的景色和天籁,以便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使身心恢复平静。”
1901年美国哈佛大学创立风景建筑学系,第一次有了较完备的专业培训课程表,其他一些国家也相继开办这一专业。1948年成立国际风景建筑师联合会。
从上文对园林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可以看出,园林学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三个层次。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园林设计是根据园林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运用上述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创造各种园林的艺术形象。城市绿化学科是研究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率,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其中包括公园、街道绿化等。大地景物规划是发展中的课题,其任务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作资源来看待,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三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开发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景观,最合理地使用土地。规划的步骤包括自然和景观资源的调查、分析、评价;保护或开发原则、政策的制订;规划方案的编制等。大地景物的单体规划内容有风景名胜区规划、国家公园的规划、休养胜地的规划、自然保护区游览部分的规划等。这些工作中也要应用传统园林学的基础知识。现将传统园林学几个主要分支学科作一简要的介绍。
园林史主要研究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园林的发展历史,考察园林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造园实践经验,探讨园林理论遗产,从中汲取营养,作为创作的借鉴。从事园林史研究,必须具备历史科学包括通史和专门史,尤其是美术史、建筑史、思想史等方面的知识。
园林艺术主要研究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其中包括园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和总体布局,园景创作的各种手法,形式美构图原理在园林中的运用等。园林是一种艺术作品,园林艺术是指导园林创作的理论。从事园林艺术研究,必须具备美学、艺术、绘画、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园林艺术研究应与园林史研究密切结合起来。
园林植物主要研究应用植物来创造园林景观。在掌握园林植物的种类、品种、形态、观赏特点、生态习性、群落构成等植物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植物的形象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植物与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结合、相互衬托的方法等。
园林工程主要研究园林建设的工程技术,包括地形改造的土方工程,掇山、置石工程,园林理水工程和园林驳岸工程,喷泉工程,园林的给水排水工程,园路工程,种植工程等。园林工程的特点是以工程技术为手段,塑造园林艺术的形象。在园林工程中运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是当前的重大课题。
园林建筑主要研究在园林中成景的,同时又为人们赏景、休息或起交通作用的建筑和建筑小品的设计,如园亭、园廊等。园林建筑不论单体或组群,通常是结合地形、植物、山石、水池等组成景点、景区或园中园,它们的形式、体量、尺度、色彩以及所用的材料等,同所处位置和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因地因景,得体合宜,是园林建筑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当代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人们对自然环境更加向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生态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广泛深入;社会经济的长足进展,使人们闲暇时间增多,促进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因此,园林学这样一门为人的舒适、方便、健康服务的学科,一门对改善生态和大地景观起重大作用的学科,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途。园林学的发展一方面是引入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的艺术理论和表现方法用于园林营建,另一方面是进一步研究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引入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更深入地探索人对园林的需求及其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