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鸡毛菜
名称出处:《中国经济海藻志》
概况基源:为石花菜科鸡毛菜属植物鸡毛菜的全藻体。
原植物:鸡毛菜Pterocladia tenuis Okam.,又名冻菜渣渣(山东),浅水藻(台湾),薄翼枝藻(书刊上使用过的名称)。
形态:藻体紫红色,高5~15cm,扁压至扁平,规则地羽状分枝2~3次,对生或互生,整体有金字塔的轮廓。枝宽1~2mm,基部骤缩,末端钝头。主干和分枝间常呈直角。上部枝较密,下部枝略稀疏。内部构造可区分为髓部和皮层部,但二者无明显的界限。丝状细胞密集或零散地分布在髓部中,但在皮层中则甚稀少或缺。皮层细胞向外逐渐变小。四分孢子囊群最初在末枝上形成圆斑,其后逐渐延伸成长圆形。囊果位于小枝的顶端下面,自一面膨胀突起,有一较大的囊孔。(图见《中国经济海藻志》.图版VII.56)
生境与分布:生于沿海石上。是中国南北沿岸习见的品种,辽宁、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都有分布。日本、朝鲜也有。本种为亚热带性海藻,是太平洋西部特有种类。
药性性味:甘、咸,寒。
功效:清热解毒,化痰通便。
主治:感冒,痄腮,肺热咳嗽,喉炎,慢性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中国药用海洋生物》:“治干咳痰结:鸡毛菜15g,海蒿子15g,柴胡9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治喉炎:鸡毛菜15g,点地梅9g。水煎服。” ②《中国药用海洋生物》:“消暑饮料:鸡毛菜适量,熬成胶冻,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