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思维方式主要指在中医“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运用“取类比象”方法去研究、思考人的生理现象、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药物的气味,并指导临床用药的一种思维方式,所谓“取类比象”即对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现象的性质、形态及其变化发展过程作一系统地观察、了解和总结,以此为依据,作为一种线索指导人们解释、解决与之相类似、相关联的各种事物现象,是一种观察、比较、取法的思维过程。因此,它不但具有直观朴素性质,而且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正因为具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它可以吸收各种思想、观点和方法,为己所用,为己所容,才使得中医学成为集哲学、数学、地理、天文、兵法、社会科学等于一身的内容极为丰富的“百科全书”。也正是运用了这种思维方式,中医学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历数千年而不衰。
1 传统中医思维方式―“取类比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学的发展本身经历了从《内经》中以大的概念、原则、法则为主到后世医家以具体病、证、方、药研究为主的转变过程,但以“取类比象”为主的思维方式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如《内经》对人体阴阳的划分就是类比于自然时辰的阴阳划分而得出的。《素问·金匮真言论》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故背为阳,阴中之阳心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从而确定了人身阴阳划分的原则,类似这样的论述在《内经》中随处可见,不复赘言。
2 “取类比象”思维方式的古代临床运用
由于“取类比象”这一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后世医家有可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研究和解释他们在临床上所遇到的各种现象,从而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出不同的治疗方法,从而导致了中医发展史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实践,推动了中医学的蓬勃发展。如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与张景岳的“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论”的相反观点的提出是很典型的例子。朱丹溪认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何以言之·天地为万物父母,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也。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阳之光以为明者也。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故人之生地,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乳哺水谷以养,阴气始成,而可与阳气为配,以能成人,而为人之父母,……可见阴气之难于成”。同时,依据《内经》论:“年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又“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精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而先亏矣”。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因而他把滋阴降火作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并把养阴抑阳作为贯穿于人生从少壮到衰老的全过程的主要摄生原则。但是,张景岳在《大宝论》中通过“形气之辨”、“寒热之辨”、“水火之辨”来批驳朱丹溪的观点,认为:“形气者,阳化气,阴成形。是形本属阴,而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及其既死,则身冷如冰,灵觉尽灭,此以阳脱在前,而阴留在后,是形气阴阳之辨也,非阴多于阳乎!二日寒热者,热为阳,寒为阴。春夏之暖为阳,秋冬之冷为阴,当长夏之暑,万国如炉,其时也,凡草木昆虫,咸苦煎灸,然愈热则愈繁,不热则不盛,及似一夕风霜,即僵枯遍野,是热能生物,而过热者惟病;寒无生意,而过寒则伐尽……。三日水火者,水为阴,火为阳,造化之权,全在水火”。凡水所以产生,所以生物,所以化气,均有赖于阳气的作用,故说“生化之权,全在阳气”。然而,在生命过程中,“难得而易失者惟此阳气,即失而难复者亦惟此阳气”。所以,得出了“阳非有余”的结论。“得阳则生,失阳则死,”阳气之于人既是如此可贵,故张氏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3 “取类比象”思维方式的近代临床运用
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更是淋漓尽致地运用了这种思维方式,在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处方用药的同时,大胆吸收了当时仅有的西方医学知识,融进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治疗实践中,显得非常灵活,颇具特色。如治一妇人,身热劳嗽,脉数几至八至。先用六味地黄丸加减作汤服不效,继用左归饮加减亦不效,后改用生黄芪六钱、知母八钱,数剂见轻,又加丹参、当归各三钱,服十剂痊愈。故认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人身之气化即天地之气化,天地将雨之时,必阳气温暖上升而后阴云会合,大雨随之。黄芪温升补气,乃将雨时上升之阳气也,知母寒润滋阴,乃将雨时四谷之阴云也。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膏泽优渥烦热自退,此不治之治也”。又如立一味铁氧汤治痫风及肝胆之火暴动成胁痛,指出:“化学家名铁锈为铁氧,以铁与氧化合而成也。其善于镇肝胆者,以其为金之金气,借金以制木也。其善治上盛下虚之证者,因其性重坠,善引逆上之相火下行……,其能补养血分者,因人血中原有铁锈,且取铁锈嗅之,又有血腥之气,得氧化则赤,铁锈原铁与氧化合,故能补养血分也”。这种过人的胆识,开创了以中医思维方式吸收西医理论并加以融合,为已所用的中西结合的新途径,是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
4 “取类比象”思维方式的现代临床运用
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检测手段的提高,为传统中医思维方式在更深层次的运用开辟了新天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医事业的发展。因为通过放射线、超声波、内镜等现代仪器的检查,可以使人们对疾病的性质及变化发展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可避免传统思维方式中臆测性和模糊性而引起的乱比较现象。如都有上腹部疼痛的病人,既可能是肿瘤,又可能是炎症或溃疡或结石所引起,治疗当然有不同,如1989年笔者曾随汪履秋老中医查房,一左侧胸痛患者未作X线检查即以治疗,症情不减,后经X线检查示“左侧包裹性胸腔积液和胸膜炎”。汪老认为,即为包裹性积液,如囊中裹水,要使水出,必破其囊,嘱以三棱、莪术、山甲、王不留行、大黄等穿破之品为主,辅以煅龙牡、五味子等收敛之品吸收积液。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果然取得较好效果。又笔者曾治一张姓患者,男,58岁,因咳嗽胸痛三月余,以肺癌于1999年4月18日收住我院,军区总医院CT示“左肺癌伴纵隔及肺门淋巴转移”。入院时咳嗽不能平卧,夜不能寐,精神萎靡,汗多,大便干,纳少难咽,舌淡红苔薄黄腻,脉细如丝。现代医学认为癌症为消耗性疾病,有转移之特征,这在古代医家是不可能认识到的。笔者运用传统思维方式认为,肿瘤之邪非痰非淤邪可比,而为有灵性之邪,似占山为王之盗,蛮攻蛮打,不讲策略,则会我打敌跑,且更伤人体正气,有利于盗邪之转移;只有鼓舞山下民众之斗志,包围山寨,防其逃脱或转移,并加以有力杀敌武器方可取胜。故治疗以补气、收敛、解毒为原则,处方如下:党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煅龙牡、芡实、山萸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山豆根、制军、枇杷叶、杏仁等。至4月29日,症情大为改善,咳嗽轻,痰少能平卧,夜寐能安,纳食增,二便调,汗出少,精神大振,现仍在接受中医治疗。笔者认为治疗癌症,收敛之品非常重要。因肿瘤患者抵抗力较差,正气耗散,运用收敛之品,既能收敛耗散之正气,又能收敛补充之正气,使补而不漏,正气易于恢复。若久旱之田引水灌溉,周围田埂须密而不漏,如有漏洞,一边放水,一边漏水,纯是无功。另外,还可收敛邪毒,防其扩散和转移。若用芳香辛窜、破血活血之品,则会加速肿瘤转移,其结果适得其反。
5 总结
诚然,传统中医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使中医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历数千年而不衰;而又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使中医学本身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即盲目性和臆测性,凭想象盲目地把有些不相关的事物现象相比较相联系,并加以推理而得出荒唐可笑的结论,这在中医书籍中也是很常见的。这种缺陷极大地阻碍着中医事业的正确发展,所以“取类比象”这一思维方式既是中医的最大优点,也是中医的最大缺点,成者半不成者亦半,这是在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现象,也是这种思维方式带来的必然结果;目前我们的任务是怎样充分利用和吸收现代科学理论和成果,使这种思维方式更有科学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更好地发扬其优点,把缺点减少到最低程度,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全盘地否定和抛弃这种思维方式是错误的,而没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中医不是真正的中医,这是实现中医方法论现代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