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uojun shu
[外文]:Clostridium
芽孢杆菌科的 1属。是能形成芽孢、厌氧生长的革兰氏染色阳性大杆菌。因芽孢常比菌体大,致使菌体呈梭状而得名。又称厌氧芽孢杆菌属。
芽孢圆形或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顶端或偏端。除产气荚膜梭菌无鞭毛、有荚膜外,其他菌种均有鞭毛、无荚膜。多数专性厌氧,少数微需氧,大多数梭菌不产生过氧化氢酶,对蛋白质分解和糖类发酵能力随菌种而异:溶组织梭菌分解蛋白,产气荚膜梭菌发酵糖类,产芽孢梭菌既分解蛋白又发酵糖类。破伤风梭菌两种能力均无。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23~42%。梭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以土壤中最多。有些梭菌作为正常菌丛寄居在人或动物肠道内,部分梭菌对人或动物致病,它们大多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其中以破伤风梭菌和肉毒梭菌的毒力最强。
破伤风梭菌人、畜破伤风的病原体。菌体细长,大小为(0.5~1.1)×(2.4~5)微米。大多数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荚膜。芽孢圆形,较菌体大,位于顶端。专性厌氧,适温37℃,营养要求一般。菌落中心紧密、周边不整齐,血琼脂平板上有明显溶血圈。肉渣培养基中生长混浊,部分肉渣消化并产生气体。一般不发酵糖类,对蛋白质有微弱消化作用。芽孢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强。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25%。抗原有属特异性菌体抗原和型特异性鞭毛抗原,组成10个以上的血清型。产生两种外毒素,即破伤风痉挛毒素和破伤风溶血毒素,前者可引起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和骨骼肌强直性痉挛等临床症状,毒性强,纯品1.3×10-11克可杀死1只小鼠,为引起破伤风的主要毒性物质,不同血清型菌株产生的痉挛毒素的抗原性相同,能被任一型痉挛毒素的抗毒素所中和;而后者与破伤风杆菌致病性无关。
本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肠道中,一般通过深部创伤感染,造成厌氧环境,有利于本菌大量繁殖,产生痉挛毒素,引起破伤风。可用破伤风类毒素或抗毒素防治。马、猴、小鼠、豚鼠、家兔对破伤风梭菌均极易感,猫、狗的易感性稍差。
产气荚膜梭菌人类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1892年,美国病理学家W.H.韦尔奇等自一尸体分出本菌,因而又称韦氏梭菌。菌体较大,大小为(0.9~1.3)×(3.0~9.0)微米,无鞭毛,有荚膜。芽孢椭圆形,位于偏端。专性厌氧。菌落直径2~5毫米,血琼脂平板上有溶血圈。糖发酵能力强,产酸产气。本菌的特征之一是在牛乳培养基中呈暴烈发酵现象。形成的毒性物质有12种,可损伤细胞膜、血管内皮细胞并使糖类分解,导致细胞坏死、组织水肿、充气等病变。根据产生毒素种类和致病性的不同,本菌有A、B、C、D、E、F6个型。有些菌株产生肠毒素,可引起食物中毒。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24~27%。本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的肠道中,常因深部创伤而感染。导致气性坏疽的病原菌还有诺维氏梭菌、腐败梭菌、溶组织梭菌、产芽孢梭菌等。此外,产气荚膜梭菌能引起羔羊痢疾和羔羊、牛犊、仔猪、家兔、雏鸡等的坏死性肠炎;诺维氏梭菌引起羊、牛的传染性坏疽性肝炎;腐败梭菌引起牛、羊、猪等家畜的肠型坏疽“快疫”(braxy);肖维氏梭菌引起牛、羊气肿疽等。
肉毒梭菌菌体大小为(0.8~1.3)×(4.4~8.6)微米;周身鞭毛,无荚膜;芽孢椭圆形,比菌体略大,位于偏端,专性厌氧,芽孢抗热性强,煮沸5小时才被杀死;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26~28%。本菌能分泌强烈的肉毒素,根据抗原性分为A~G7个型,其中A、B、E、F型对人致病。人误食含有该毒素的食物后发生复视、眼肌麻痺、吞咽困难、膈肌麻痺等特殊神经症状,并常因呼吸困难和心力衰竭而死亡。此外,肉毒梭菌也可致牛、禽等肉毒中毒。毒素耐热性较低,80℃30分钟或100℃10分钟即被破坏。本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海泥中,在家畜肠道内也常可找到。对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防治主要是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对病人注射多价抗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