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虽然有四肢,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样的生活,宝宝的衣食住行,均需别人代为料理。
既然宝宝的生活不能自理,那就需要由人带领。带领宝宝的人选,就目前来讲,不外乎为保姆、外祖父(母)或祖父(母)和父母三种人。那么,在这三种人中以谁来带领较好呢?
对于保姆来讲,在生活上对孩子的冷热她会关心的。至于教育,那就是她三分之外的事了。由于保姆的文化程度、修养、素质不一样,因此,对宝宝早期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不一样。有的保姆为了使孩子能听话,肯午睡,便编造恐吓的故事来吓唬宝宝。这种做法,时间一长,便会使宝宝的心理素质和性格发育不健全。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领宝宝,对第三代的关心肯定比保姆有过之而无不及。由这些老人带领的宝宝,很容易在家成为“小皇帝”,在外是个“小霸王”。这些宝宝,从小生活在“蜜罐”里,心理素质脆弱,容易发生心理问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前几年曾对3000名4.5岁—5.5岁儿童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80%的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异。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这些(外)祖父(母)们对这第三代太宠爱、太溺爱之故。上海有家报纸曾经刊登的一篇题为“小孩为啥要寻短见”的短文中谈到两个例子。一个是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孩,在母亲厂里被一男青年逗玩时膝盖处碰撞出了血,就吵着要与该男青年“算账”。其母劝阻后,她感到被人欺负,受到委屈,表示不想活了,要上吊自杀。另一个11岁男孩,被父亲打骂后整日说做人没有意思,扬言跳河自杀。这些都说明现在许多宝宝的心理素质很差。其原因还在家长头上。现在许多家长对宝宝百依百顺。有时候明明是孩子做错了事,爷爷奶奶还要孩子的父母赔不是。这种唯我独优,唯我独尊和唯我独对的心理定式,使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碰不起。这些心理素质脆弱的宝宝,稍受一些委屈,就要寻死觅活。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孩子都是生活在“玫瑰园”的“话仙子”。平时,父母灌输给他们的总是些童话般的美好事物。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一旦他们遇上挫折和风浪,就不知所措,甚至想不开。当然,由父母带领的孩子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然而从对孩子溺爱的成分上来讲,总是(外)祖父(母)要比孩子的父母亲施舍的更多一些。
对于宝宝的教育,无可非议地要比保姆多。假如说,保姆教育孩子,那无非是起到哄骗孩子和为自己解寂寞的作用。教育宝宝,那时他们的“分外事”。而对(外)祖父(母)来讲,性质就不一样了。他们对第三代的教育,完全是出于一种自觉自愿的责任感。他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希望孩子现在是“神童”,将来是“天才”。于是,想方设法对他们进行智力投资,让宝宝从小开始就背唐诗,记宋词,读英语,或者是练钢琴,拉小提琴等。
至于父母带领孩子,除了(外)祖父(母)所具的优点外,还多了一层“父母之爱”的感情因素。
对于宝宝来讲,父母之爱乃是他们的精神粮食。即使是乳儿,他们虽不能领会父母亲说话的意思,却能体会到父母的爱抚。“小天使”诞生三周以后,母爱就开始形成并发展了。此时的母爱,渗透在对婴儿的哺乳、抚摸、拥抱、亲吻、逗趣、哄哭、注视、微笑和照料的一切活动中。若剥夺母爱,就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发育。13世纪西西里有个名叫费德里克二世的统治者,他为了证明语言技能是天生的,不需学习的,就将一些婴儿养育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不准保姆跟孩子交谈,也不许在育婴堂中谈话,他想证实这些婴儿长大后能自然而然地说本国语言。结果,这些孩子虽有良好的营养和医疗条件,终因得不到抚爱,看不到笑脸,听不到说话。没活多久便夭折了。
1942年,纽约大学记录了脱离家庭来到医院病房的儿童情况。这些孩子除了气喘,原因不明的发烧外,还有心情悲哀、压抑。出院返家以后,这些症状顿时消失。
1946年,有人调查了91名孤儿后发现,大多数婴儿都有焦虑、悲伤、睡眠时惊叫、体重不增等现象。尽管他们的医疗和饮食条件都很良好,但在一年内仍死去34人。
1972年,国外有一学者研究了6名侏儒情况后发现,这些儿童的发育缺陷与缺乏父母之爱有关。后来,把他们移到充满爱抚气氛的环境后,身体便得到正常发育。
保育机构条件比家庭好,可是,由于缺少母爱,孩子的发育情况较同龄儿童为差,且智力低下。有人对收容所中134名不满一岁的婴儿作了智力测定后发现,刚收容时平均智商为124分,第一年降至75分,第二年末只有45分,智力已明显低下了。此外,这些孩子会坐、会走、会说话的时间都比一般小孩晚。长大后,性情急躁,爱寻衅闹事,自私,过分爱吮吸自己的拇指。成年后,思维推理能力也显著落后。
现在,人们十分重视父母与宝宝之间的感情交流。据说,有些发达国家,在公共场所有这样的宣传标语:“今天,您抱过自己的孩子吗?”足见他们重视父母对孩子的爱。由此可见,父母之爱对宝宝身心能否健康发育的重要性。
比较了保姆、(外)祖父(母)和父母这三者之间在关心宝宝生活、正确教育和感情满足这几方面不同之处后,我想,读者已不难回答“宝宝由谁带领好”的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