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山野豌豆
名称出处:《东北药用植物志》
概况异名:透骨草、涝豆秧、山豌豆(东北),东北透骨草(《东北药用植物志》),山黑豆(内蒙古)。
基源:为豆科野豌豆属植物山野豌豆的全草。野豌豆属全世界约150种,中国约45种。
原植物:山野豌豆Vicia amoena Fisch.,又名透骨草、涝豆秧、山豌豆(东北)。狭叶山野豌豆Vicia amoena Fisch.var.oblongifolia Regel(Vicia amoena Fisch.var.angusta Freyn)。绢毛山野豌豆Vicia amoena Fisch.var.serica Kitag.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植株被细柔毛,稀近无毛。双数羽状复叶,小叶4~6(-7)对,叶轴末端具卷须2~3;托叶半箭头形或半边的戟形,通常具大锯齿,长0.8~1.6(-2)cm;小叶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1.3~3.5(-4)cm,宽0.6~1.8cm,先端圆形微凹,具小刺尖,基部圆形。花红紫色,蓝紫色或蓝色,长1~1.6cm;萼筒形,萼齿5,三角披针形,下萼齿最长,披针状锥形;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与旗瓣近等长,龙骨瓣短于翼瓣,先端渐狭;两体雄蕊;子房具柄、无毛,花柱急弯,上部周围被髯毛。荚果长圆状菱形,长1.7~2.8cm,宽0.4~0.9cm,膨胀;果瓣棕褐色,两端渐尖。种子2~6,近圆球形,黑色。花期7~9月,果期8~9月。(图见《东北草本植物志》.第5卷.136页.图版60)
生境与分布:生于草甸、林缘、灌丛、山坡及草地。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朝鲜、日本、蒙古、原苏联也有分布。
狭叶山野豌豆(《新华本草纲要》)Vicia amoena Fisch.var.oblongifolia Regel与原种的区别在于狭叶山野豌豆的小叶片为延长的长圆形或长圆状线形,有时近线形。花期6~8月,果期8~9月。多生于较干燥的草甸,沙地、向阳山坡草丛中或山谷河漫滩山。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原苏联也有分布。
绢毛山野豌豆Vicia amoena Fisch.var.sericea Kitag,与原种的区别在于绢毛山野豌豆全株被密灰色绢状毛,小叶片长圆形或线形,或植株中下部的小叶片为长圆形、中上部的小叶为线形至长圆状线形,花冠长仅8~12mm而不同。多生于固定沙丘或沙地上。分布辽宁、吉林。
生药采集:7~9月采收嫩茎叶,晒干。
鉴别:茎四棱形,质脆易折断。叶为双数羽状复叶,多卷曲皱缩,叶轴先端有卷须。残留小花蓝色或紫色。偶有荚果,棕色或深棕色,内含黑色种子。气微,味淡。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
化学性质附 同属植物广布野豌豆种子中含抗-A-植物凝集素(Anti-A-phytohemagglutinin)、胰蛋白酶抑制物(Trypsin inhibitor)。
参考文献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09。
药性性味:甘,温。 ①《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甘、苦,温。” ②《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甘,平。”
功效:祛风渗湿,活血止痛。
主治:风湿疼痛,筋骨拘挛,阴囊湿疹,疮疡肿痛。 ①《东北药用植物志》:“疗热毒,软坚。外用洗风湿、风气疼痛、毒疮。” ②《吉林中草药》:“活血止痛,败毒燥湿。” ③《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舒筋活血,祛风止痛。治腰腿疼痛,大骨节病关节痛,筋骨麻木,扭挫伤,闪腰岔气。” ④《中药大辞典》:“祛风湿,活血,舒筋止痛。治风湿痛,闪挫伤,无名肿毒,阴囊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吉林中草药》:“治阴囊湿疹:山野豌豆、花椒、艾叶各9g。水煎,熏洗。每日1次。” ②《内蒙古中草药》:“治风湿性关节疼痛:山野豌豆15g,艾叶9g,苍耳子9g,水煎服。或单用鲜品50~ 75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吉林中草药》:“治风湿痛:山野豌豆、菖蒲适量。水煎熏洗。” ②《吉林中草药》:“治无名肿毒:山野豌豆适量,研细末。用蜡调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