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仁义学说及影响,有哪些正面价值? - 历史百科

孟子的“仁义”之说是对孔子“仁”学说进一步发展,是“仁”字意义范围的扩大,关于“仁义”学说记录在《孟子》七篇中,内容阐述丰富,主要包括开篇治国之道,仁政思想及后续三代兴亡教训问答。具体讲三个方面可以概括,即说仁义之辞,行仁义之道;以仁义治天下;以民为本的思想。并且提出了只要潜心修养,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孟子》作为古四书之一,是古时学子考取功名的必读之书,对于中华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义”的核心解释

“仁义”作为儒家思想精华内核,仁的思想孔子已经全面阐述了,而义字包含的思想孟子也按照自己思路和见解,论述颇为丰富,是从整体上进行观照,结合论述内在联系,显露出孟子思想“义”之灵魂。《孟子 告子上》解释:“义”,人路也,即人生之路。人生之路需要明灯指引,即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之路属于“善”,而非正常的属于“恶”,“义”属于正确的人生之路,人人都可以有“善”,因为人具有分辨正确与错误人生之路。

何为正路,《孟子 万章下》言道,“夫义,路也;礼,门也。”正路即义所开踩出来的路,义自身是一条正确之路,正路即是人走在义字的路上。在《孟子 离娄下》指出义是人的本质,人是有善恶之心的。道路是道与路的合一,道路能让我们可以进入到预定的道路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人一旦求善,就会对恶念进行排坼,从而偏离错误的人生道路。义之路开辟必须要求自己有所作为,无羞恶之心的人则不有所作为,具有同情之心是行仁的开端,具有羞恶之心是义之端,具有辞让之心是礼之开端,

孟子“义”字学说的影响

人有向善之心,有羞恶之心,有同情之心,走在这条道上,人能抵制邪恶,逐步朝着善的目标行进。节制自己的恶念,就能在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义包括在人的心性里面,“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心向善属于人的欲望,思义是人之心念所发,只有具备了义的心才会舍去自身功利之心。心之“所不为”正是“无所不为”,人对从善之心欲求就会膨胀,就会言行一致,从而人格会获得真诚、完善,心灵的力量才会展现出来。心性约束了人的感官需求,从而使得心灵部位外界所伤害。

假如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就会尊敬人伦道德,尊重贤人,从而臣子就会对君主尽职尽责,对待父母就会尽忠尽孝,自然义会生出一股浩然之义,当义完成时,就是圣人成就之时。当人人接受了义,则正义的社会保护了义,限制了不仁不义。

结语

孟子的仁义学说是一种心理学,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强调行义对于自身、社会意义,其立足点是基于构建古代伦理道德,维护剥削阶层利益,同时又肯定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开发,若人人行义,则会阻碍不仁不义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