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李氏褚架形意拳

形意拳有数派,河北派的形意拳据说创始于河北任丘的李洛能先生(约1808—1890),故该派又称能然派或老能字派。李洛能,又名李飞羽。李氏约在1840~1850年间在心意六合拳基础上推出形意拳。形意六合拳在心意六合拳基础上讲究“像其形,取其意”,要求内意和外形高度统一,即“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故名。自1856年后在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传播开来。

形意六合拳重视道家学说,借以总结基本拳式。如以劈、崩、钻、炮,横为“五行拳”,以鸡、鹞、燕、蛇、骀、龙、虎、猴、马、鼍、鹰、熊等为“十二形拳”,这些都是基本拳式。套路则有五行连环、四把捶、八势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相克拳、八字功、杂势捶等,还有对练法。运用器械锻炼的有多种项目,用剑的有三才剑、行步六剑(即六合剑)、五行剑、连环剑、十二形剑,用刀的有三合刀、六合刀、连环刀,用棍的有连环棍,用枪的有五行枪、连环枪、六合大枪,用刀的有春秋大刀。

当时流行于山西、河北和山东等地的形意拳,虽然风格有异,但是其拳理、技能都基本相同。

形意拳传人褚桂亭

我们的老师褚桂亭先生(1909—1977)曾请教过形意拳前辈共有七八位之多,如姜玉和(镖师)、郝恩光(1891—1967)、黄柏年(1880—1954)、孙禄堂(1861—1932)、尚云祥(1863—1937)、梁振普(1886—1933),最后的一位是李存义(1847—1927)。其中黄柏年、郝恩光二位和褚老师是同乡同村人。还有同乡同村的李玉琳(字润如,1885—1965)是褚师最亲密的师兄弟。褚师艺成后,又曾从学于李景林将军(1884—1931),学习武当剑艺。最后于1927年在杭州由李景林将军推荐,向杨澄甫先生(1883—1936)学习杨氏太极拳,历时四年。

褚师还在青少年时期学过少林功夫,如劈挂拳、螳螂拳、大小洪拳、醉八仙、迷踪拳等。16岁时学过铁布衫、指功、腕功,臂力惊人,身上不怕打击。以后又就学于各前辈,故至杭州后自成一家。于1935~1951年间在南京授拳为业,自1952~1977年常驻上海,直至晚年仍授拳于人。他一生课徒约万人以上,海内外均有其学生。

笔者自1947年起至1977年,在沪宁两地追随褚师学习达28年之久。深感褚师为人光明磊落,性格豪爽,待人诚恳,尚技击,喜择人以授。对年轻有为、尊师重道的忠诚之徒,他肯倾囊相授;对有悟性、精明又能吃苦的门生,不但授其法,而且传其理;对不能深造者,则褚师仅授予健身强体之法而已。总之,其门下学人各有所得,大有大得,小有小得,于健身之道总必有所得。

形意拳姿势要求

练习该拳,头部要上顶(头顶项竖要自然),内劲要舒展,向外轻顶而不丢。肘要下坠;腕要塌,腕骨要平正,既不可松软,亦不可僵硬;掌要撑,五指分开;拳要有松有紧,即到达落点时要握实、要紧,运动过程中要握松,不可握紧;背要拔;胸要含,即胸往下松,略有内涵意;腰要立,即直竖而松灵;脊要正,即脊骨中正垂直,各节松开放长;胯要缩,即向里抽而不挺出;膝要扣,即有内向外停之意;足要平稳,即足趾要抓地,足心要空,向上回吸;肛要微提;臀要微上提,即要内收不外突。常要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胸口、心窝),作伸屈钻翻、拧旋往返的上肢运动,要表现严密紧凑。

前进时前足进,后足跟催(消息全凭后足蹬)。后退时要后脚先退,即后足退,前足随着退,退时前足掌踏地,前足跟拎起寸许,正对后足跟内踝处。前进后退归为一法,不换脚。迈步如犁行,要“落地生根”,即重心要沉稳。下肢的运动须整齐合拍。上身身法要中正直竖,脚到、身到、手到,身手齐到,齐起齐落。出手要“三尖对”,指前足尖、前手尖与鼻尖相照应。身法、手法与脚法齐备,作完整协同的整体运动。以劲整为最佳状态。对此,武术谚语形容为“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或“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硬打硬进无遮栏”。这些是形容其有无坚不摧之势。所以亦有人说练习形意拳长劲快。

褚师强调,以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以肩与胯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为外三合,内外三合共为六合。六合是形神高度的一致。总以意识支配动作,意是第一位的。用意在先,引导动作,使整齐一致。形意拳又强调“练劲找劲不练法”,其实法在其中。劲熟、动作齐整,则一通百通。

形意拳的内功炼养

欲精熟此拳的技巧、理法,应辨明刚柔,得动静之宜。

凡行拳走架之始,应无思无虑,一意静定。身体内外松静而安,使周身和和融融,如饮甘醴。此为练拳起式之“无极”。这时下丹田动,转入有为,即称为“太极”。姿势变化万端,总不离松静、虚无为宗旨。拳势为动,务必要动中求静。宜松紧调理适度,刚柔相济。若过刚则易折,过柔则无力。刚柔既有先后之分,又有内外之别,即应柔在他力前,刚在他力后。全套连贯和融,再加动静相间。一意而行。

练气之法,前辈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是易骨阶段,练习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总以讲规矩不可变易:身体动转要和顺,不可乖戾;手足起落姿势要正确、整齐、合拍(身手足齐动成一拍),不可散乱(功架定型一到齐到)。这称为“明劲”。以练出、练足内劲为标准。

第二是易筋阶段,练习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神气要专一,舒展而不可拘束;运转圆通、活泼、轻易而不可板滞。即此时肌肉与骨骼间的一层膜中间似有物流动的感觉,当是内出现。即俗语所云的“内功”,亦即是“暗劲”。

第三是洗髓阶段,练之以清虚充其内,轻松现其外,周身动转,起落进退皆不用着力,专以神意为用。

学者遵照以上原则练拳,再辅以静功,站桩或静坐,则可疏通任督二脉,打通全身气血,提高拳技的灵敏度,使轻灵而圆活。由此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道拳合一的高度境界。

单练一式的说明

形意拳姿势,每式的定式实属静功桩,有如动功单体操式样。整套拳只是将之贯串,再运用了“三节”、“四梢”、“五行”、“六合”等理法学说作指导。练此拳,无非为了有利于体内真气的旺盛活泼运行,以达到内外强壮的目的。因此学者如将拳中每招每式抽出来,专门单独练习,将之作为桩功,技艺会进展极快,当练达具有无极状态下氤氲之气,必受其益。

在不同的拳架子(拳桩)中来“静中寻动”,体会姿势、意念、精神,及融通、结合气、力、功、术,会有“学会千招不如精一招”之效(俗谚“一手为师,百手为徒”,与此意义同)。在一式精熟后,再练一式,然后将各式连贯起来,运用到套路中去,这就是整套拳的组合,进而逐步做到动静相间,刚柔相济,内外相合。

又据褚师的教学体会,练习形意拳,最好兼以修炼内丹术。运行内最好取“小周天”。但并非人人可练,要具有一定基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