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说,人很难挣到自身认知以外的钱,同理,人们很难重视认知以外的事情。对信息化的认知低,就是老板不重视信息化的原因。
因为搞信息化是需要真金白银 宝贵的工作时间和精力的,但是看到的效果呢,往往是失败的。
以前总是抱怨企业主,不重视信息化。近年来,有发现另外一极端,许多老板对信息化非常感冒。他们总是想要一个家庭桶。办公自动化、企业资源规划和制造执行系统一起工作。考虑到这一套工作结束后,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了,这实际上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会让企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古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管理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
以前看过一个段子,我觉得挺形象的:信息化建设就像生孩子,一个孕妇十个月可以生一个孩子,十个孕妇一个月则不可能生出一个孩子。
信息化说到底是一种管理工具,单纯地把手工做的工作放在信息系统上做,并不能提升效率或规范管理,做信息化的前提是要做好企业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信息化要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以下是搞不好信息化的几个原因:
第一、内部IT人才缺乏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过程,需要企业内部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来对接这项艰巨的工作,这个部门通常叫IT部,或是信息中心。
传统的IT部偏向于网络硬件的维护,顶多做一些简单的应用系统维护,是不足以担任起这个重任的,当然不是说这些基础工作不重要,相反的这些基础工作非常重要,只是说还远远不够。
要能达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甚至是驱动业务的发展,IT部门还需要有精通业务流程的人才,推进公司流程不断优化;需要即懂IT又懂管理的人才,解决各部门在信息化系统里怎么开展工作;需要有精通项目管理的人才,推进IT项目的落地......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中小企业,是很难去找齐这一帮人的,就算组建了一个团队,如何管理并把这些人留在企业,也是个大问题。
第二、企业人员素质不高
中小企业中,大多数员工信息化素养不高,学习能力不强,驾驭不了信息化工具,因此他们不想改变,抱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态度,“乱中求胜”。
信息化有个基本的功能就是会让业务透明化和标准化,很多人不想把账算得那么清楚,太清楚了失去操作的空间,会让他们没有安全感,从心理上会抵触信息化。
还有一些人担心自己的工作会变得“不重要”,阻挠信息化项目的推进。其实这些人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比如我们在做财务信息化的时候,就是想把财务核算的功能精简到最小。但是这并不是减人,因为财务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分析,预算这类高价值的活动。
如果一个会计只想做个安安静静的凭证录入员的话,那他确实应该担心,这不只是信息系统会替代他,随便一个应届生都可能替代他;但是他如果想做些更有价值的工作的话,那么信息化是一个机遇。
总之,在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过程中,以上的人员并不少见,耗费了项目组太多的精力,最后项目很可能因此而失败。
第三、实施顾问能力经验有限
很多企业通常会把“宝”都压在外部咨询公司上,希望他们能“解决问题”。但不幸的是做信息化项目时,企业方(甲方)和实施方(乙方)有个基本的矛盾,企业方想要的是一套完整的基于系统的管理优化方案,而实施方提供的服务是“我教你怎么用系统,管理是企业的自己的事情”。极端情况是闹到最后不欢而散。
这个事情分两个层面看:
首先从实施方角度看,实施一家管理标准化的企业跟一家管理混乱的企业,难度和工作量其实是两个量级的。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对于实施顾问的要求是提高,而不是降低的,至少需要更强的综合能力。
但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往往预算有限,基于这个情况,实施方就会派更低级别的人员过来,这进一步加剧了企业方与实施方的矛盾。另一方面,咨询公司里面的成熟顾问流失也是非常严重的,真正懂实施的已经不做实施了,成熟顾问稀缺。怎么样做好销售(如何做好销售工作)为什么要做阿里巴巴(如何做好阿里巴巴)如何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如何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如何做好采购(采购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做好乡镇工作(乡镇工作处于)如何做好支部工作(如何开展好本支部的日常工作)如何做好纪检工作(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如何做好项目管理(如何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如何做好保险(新人没人脉怎么跑保险)如何做好扶贫工作(如何开展有效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