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平潮是哪里(平潮大桥看通扬运河图)

二甲镇

名镇概况

二甲古镇,位于南通市通州区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东南部长江入海口北岸,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是苏通长江大桥的北桥头堡。二甲镇原是一座单独的古镇,2000年区划调整,将原来的袁灶、余西、余北并入二甲镇。因此,广义上说今天的二甲镇实际上包括袁灶、余西和原二甲在内的三座古镇。三座小镇自西向东依次分布,通过香光莲寺这一地标建筑,将三座古镇以一寺三镇的格局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古镇群落。

南通名镇——二甲镇、余西镇、平潮镇

人文掌故

二甲镇地处古代通吕运盐河南岸,自清代道光年间起逐渐发展为通东商贸重镇,至光绪年间达到顶峰,各行各业都很兴旺,商号林立,车水马龙,人气鼎盛。南北货、旅馆、码头、茶园、饭店、娱乐场所应有尽有。其中土布、粮食、油坊、棉花尤为昌盛,如“丁裕大”花布行;“曹顺兴”米行、“刘新记”米行;刘氏油坊、徽州程氏“裕隆”油坊;“黄永大布庄”等等。那时的二甲镇,可以说是镶嵌在通东地区南黄海边上的一颗明珠。

南通名镇——二甲镇、余西镇、平潮镇

地处通东重镇二甲东北隅的香光寺,原名“香光莲社”,为“净土宗”道场。旧址在二甲团结街,原庙坐北朝南,为四合院建筑,最初为地方信士宋大、张圣德、王汉庭等草创。1935年,由信士姜其明(后出家,法名新道)募化、筹资相继建山门、大殿等33间,占地2亩。寺庙建成后,经又真法师推荐,又修法师为首任住持。1940年,又修法师圆寂,又真继承衣钵。后又真法师因寺庙已由僧人管理,遂易名为“香光莲寺”。香光莲寺渐成通东地区规模较大、有影响的寺院。1958年,香光寺被改建为地方医院。余留的佛像“文革”时又俱遭毁坏。1987年政府批准迁建庙宇,易地重建,1991年恢复旧称“香光莲寺”。寺内有九龙壁、天王殿、钟楼、鼓楼、玉佛楼、三圣殿等,所有建筑按佛教传统的中轴线结构安排布局,其中玉佛楼内的玉佛造型俊逸,重达一吨,属于珍贵佛宝。

建筑景观

位于袁灶西街的熊家大院,建于清同治年间,四关厢七进五堂大院,是当地富商熊兆元的宅第,具有江南建筑的风格。熊家大院坐北朝南,宅基地面积2000多平方,有房屋50多间。据说大院建造,缘于熊家与常熟翁家(翁同龢)的一门姻亲,故而大兴土木,建熊氏公馆。房屋按翁府式样建筑,历时两年之久方才落成。熊家大院的精华,是位于居中第三进的一进一卷厢的堂屋,进深十米左右,屋外进门台阶用两米多长的花岗岩条石铺设,地面铺的是两尺见方的青砖,屋内雕梁画栋,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堂屋三面墙壁上用雕花方砖贴面,镶嵌在腰墙上方及穿墙板上的横条形花板刻有京剧《三国演义》折子戏里面人物雕像,梁上的花板刻有“麻姑献寿”“鹤鹿同春”“八仙过海”等图案,形象栩栩如生。

南通名镇——二甲镇、余西镇、平潮镇

邵氏老宅位于二甲镇通海街,建于民国,为一进院落,由厢房、门楼和正房组成,屋顶为黑色蝴蝶瓦入口台阶为一阶红色花岗岩。正房穿梁为泥鳅梁,为近代复古思潮的产物。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南通民居在近代多元文化思潮影响下的平面布局。

余西镇

名镇概况

余西古镇始建于唐末,兴于北宋,盛于明清,因城廓设置形似龙,又名龙城。古镇位于长江口北岸,现隶属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距南通主城区30公里,距通州城区10公里,北有335省道、通吕运河,通甲公路、海二公路穿境而过。

南通名镇——二甲镇、余西镇、平潮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