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南瓜子

概况

异名:金瓜米(《陆川本草》),窝瓜子(《全国中草药汇编》),南瓜仁(《科学的民间药草》),白瓜子(《东北药物志》)。

基源:为葫芦科南瓜属植物南瓜的种子。

原植物:南瓜Cucurbita moschata(Duch.ex Lam.)Duch.ex Poiret,又名倭瓜、饭瓜(《中国植物志》),北瓜、金冬瓜(广州)。

余项参见“南瓜”条。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瓤膜取种子,晒干。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鉴别:种子扁椭圆形,一端略尖,边缘稍有棱,长1.2~2cm,宽0.7~1.2cm,外表面黄白色,有毛茸,边缘较多。种皮较厚,种脐位于尖的~端,除去种皮,可见绿色菲薄的胚乳,内有2枚黄色肥厚的子叶,子叶内含脂肪油,胚根小。气香,味微甘。以干燥、粒饱满、外壳黄白色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含南瓜子氨酸(Cucurbitine)约0.15%,△7-燕麦甾醇(△7-Avenas terol)。苦味成分是葫芦素B,脂肪油、蛋白质及维生素B1、B2、C,还含胡萝素及脲素酶,脂肪油中的主要成分为亚麻油酸、油酸、硬脂酸等甘油酯。叶含叶绿素[1]。19种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占74%,维生素原A[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16。[2] CA 1992;116:104745b。

药理

①驱虫作用 猫用南瓜子浓缩制剂100~300mg/kg ig1次,对绦虫、弓蛔虫等有明显驱虫作用[1]。40%南瓜子粉煮液和30%瓜子提取物在体外对牛肉绦虫或猪肉绦虫的中段及后段都有麻痹作用,使之变薄变宽,节片中部凹陷(中段节片尤其明显),而对其头及未成熟节片则无此作用[2]。 ②抗日本血吸虫作用 在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的同时,给服南瓜子3g/鼠共28d,有预防作用;但对成虫无杀灭作用[3]。接种血吸虫尾蚴的家猪,每天喂去壳去油南瓜子粉,预防效果与小鼠实验结果基本相仿[4]。南瓜子氨酸为生药南瓜子预防小鼠血吸虫病的有效成分,小鼠于感染当天开始服南瓜子氨酸350~400mg/kg共28d,减虫率达43.7%~68.5%[5]。南瓜子对幼虫的抑制作用主要在性发育期前;在宿主肝内能杀灭部分幼虫,表现为炎性反应及虫体的退化性变化[3]。南瓜子氨酸不能杀灭成虫,但能使虫体萎缩,生殖器官退化,和子宫内虫卵减少[5]。南瓜子氨酸1~5g/只,对犬水泡绦虫、豆状绦虫和曼氏绦虫均有良好的驱虫作用[6]。 ③其它作用 以大量南瓜子氨酸给小鼠po或ip,可使动物兴奋狂躁,而免和猫则可能表现安静;但能使免血压升高和呼吸加快:对离体免肠有抑制作用[5]。毒性po 4g,对肝、肾、肺等可产生暂时性病理损害,使肝内糖元减少和脂肪增加[3]。南瓜子氨酸使肝细胞呈轻度萎缩,肝内有少量脂肪浸润,停药后则迅速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558。[2] 中华医学杂志 1956;42(2):138。[3] 药学学报 1959;7(8):300。[4] 中华医学杂志 1960;46(2):92。[5] 药学学报 1962;9(6):327。[6] 中国药理学报1980;1(2):124。

药性

性味:甘,温。 ①《陆川本草》:“甘,平。”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甘,温。”

归经:上海中医学院《中药学》:“胃、大肠经。”

功效:驱虫,消肿。

主治:绦虫,蛔虫,血吸虫病,产后手足浮肿,百日咳,痔疮。 ①《现代实用中药》:“驱除绦虫。” ②《安徽药材》:“能杀蛔虫。” ③《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炒后煎服,治产后手足浮肿,糖尿病。” ④《中药大辞典》:“治百日咳,痔疮。”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驱虫。治绦虫病,血吸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0~120g。外用: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纲目拾遗》:“多食壅气滞膈。”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闽东本草》:“治蛔虫病:南瓜子30~60g。研后加开水,蜂蜜或糖成糊状,空心服。” ②《验方选集》:“治血吸虫病:南瓜子炒黄研末,每服60g,分2次加糖开水冲服,此为1日服用量。服15日为1疗程。” ③《四川中药志》:“治营养不良,面色萎黄:南瓜子和花生仁、胡桃仁同服。” ④《岭南草药志》:“治内痔:南瓜子1000g,煎水熏之,每日2次,连熏数天。”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绦虫:南瓜子60~120g,去皮生食。或微炒研粉服下,30~60分钟后,再用槟榔60~120g,水煎服。2小时后如不大便,可用芒硝6~9g,开水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