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是人体的一种遗传特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血型的国家,远在13世纪的宋代,就有“滴血认双亲”的记载,这种简单的方法类似现在的血型交叉反应。 1900年,澳大利亚兰司德氏首先发现了最基本的A、B、O三种血型,以后又和他的学生发现了AB血型。他通过实验证明人类红细胞中含有两种不同的凝集原,分别称之为凝集原A和凝集原B。与此相对的人类血清中含有两种凝集素抗A和抗B。根据每个人红细胞中有无这两种凝集原,而将人的血液分为四种型:A型、B型、AB型和O型。1927年郎德虚太纳与莱文又应用不同人的红细胞注射于家兔体内,发现在兔血清中出现了两种凝集素,分别称为抗M和抗N。将具有抗M和抗N的兔血清与人红细胞混合,则也有部分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从而又确立了人类的另一种血型系统MN血型。 1940年郎德虚太纳与维纳用恒河猴的红细胞注射于豚鼠腹腔,经重复注射后,发现豚鼠血清中出现抗恒河猴红细胞抗体(RH抗体),用此含RH抗体的血清与人的红细胞混合,发现约有85%的白种人其红细胞具有与恒河猴相同的抗原(RH抗原),故称RH阳性血型,另约15%的人的红细胞不被凝集,称为RH阴性血型。
声明: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