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海螺

概况

异名:假猪螺(《交州记》),顶头螺、海窝窝(《河北药材》),甲香、流螺(《纲目》)。

基源:为骨螺科红螺属动物皱红螺,脉红螺。药用其软体。

原动物:皱红螺Rapana bezoar(Linnaeus)。脉红螺Rapana venosa(Valenciennes)

形态:皱红螺 贝壳近梨形,壳质极坚厚。螺层约7层,自上而下急剧增宽。缝合线浅,壳塔短小,壳顶尖细,体螺层极膨大。每一层螺层表面具有由鳞片状结节相连式肩角。肩角将螺层分上下两部分,上、下壳面相交几成90度角。体螺层的肩角上部具有显著的薄片状褶迭。壳面粗糙,具明显的旋形螺肋和细沟。某些个体,在体螺层肩角的下部还有2、3条带有鳞片状结节的螺旋肋。贝壳表面黄褐色,或具红褐色斑点。壳口大,呈卵圆形,周围白色或杏红色,有光泽,外唇厚,其内侧有与壳口相当的肋纹;内唇上部薄,下部加厚并向外延伸,与体螺层基部的螺肋共同形成较大的假脐。厣为角质,红褐色。一般壳高为93mm,壳宽为74mm。

生境与分布:生于低潮线附近至数十米深的岸石或泥沙质海,为肉食性种类。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

脉红螺 贝壳大,略近梨形。壳质极坚厚。壳顶尖锐而光滑,但常呈破蚀状态。体螺层中上部极膨大,基部缩小。壳表面各螺层具有明显的螺旋线和细微而明显的生长线,二者相交织。由第二螺层开始,约于每层中部有一条连续的螺旋肋,致各螺层均有一个大约90°的肩角。在体螺层肩角下方还有3~4条具有结节突起或棘状突起的粗壮螺旋肋,尤以基部的一条最粗大,位于壳口内唇基部的外侧,由密接的鳞状褶襞形成。壳面为黄褐色,具有棕褐色斑点和色带,排列很整齐;壳内面为杏红色,有珍珠光泽。幼壳内面为呈白色褶纹与呈红棕色的彩带相间排列,颇为整齐美丽。壳口大,呈长卵圆形。前沟短宽;后沟不显著。外唇厚,内唇上方薄,下方形成很厚的胼胝并向外卷与体螺层基部的螺肋共同形成明显的假脐。厣角质,厚而肾固,棕红色,呈椭圆形,核位于靠外唇的边缘,生长纹明显。为暖温带性种类,幼贝生活于低潮附近的岩石间,而成贝则多在潮下带数十米至数米深的细沙或多泥海底,能钻入泥沙内捕食双壳类软体动物。分布中国沿海,以北方沿海地区的产量为最多。

生药

采集:春至秋季捕捉,置沸水中烫死后,取肉药用。

药性

性味:《纲目》:“甘,冷。”

功效:清热,明目,止痛。

主治:①《本草求原》:“治心腹热痛。” ②《随息居饮食谱》:“明目。”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煎汤,30~60g。外用:取汁合药点眼。

使用注意:《本草求原》:“肠胃虚寒忌。”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肘后方》:“治目痛累年:取生螺1枚,洗之内燥,抹螺口开,以黄连1枚纳螺口中,令其螺饮黄连汁,以绵注取汁,着眦中。”

单方应用:①《山东中草药手册》:“治目痛:鲜海螺肉煎汁外洗,并吃肉。” ②《食物药用指南》:“治鼻衄:甜海螺肉5~7个,加红糖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