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清代名医赵海仙医事轶闻两则

赵海仙、名履鳌,清末(1830—1904年)江淮名医,江苏兴化人,祖籍高邮。赵氏自幼习医,尽得家传,对中医典籍融会贯通,遵经而不泥古,学识广博,善治疑难杂症,人称“赵半仙”而望重一时,在中医界有“江南叶天士,江北赵海仙”之谓。今录其传为美谈的医事轶闻两则,以窥其新奇医术于一斑。

一、龙眼除胀满

光绪年间,苏北盐城上岗镇有一位大盐商,其夫人高氏年逾花甲,自认为身体亏虚,大进滋补之品,而成胀满之证,求治于医家,诸医乃知其素为滋补,恐拂其意,不敢言攻,便投其所好,复予补益。结果可想而知,愈补愈胀,且形体日渐消瘦,精神越来越差,终致卧病在榻。盐商眼见夫人病情日重,心急如焚,虽遍请当地名医诊视,却不见效果。是时,一位好友向其进言,兴化城赵海仙先生医术精妙,名噪江淮,善起沉疴,何不前往一试?盐商以为然,即派人备船,带夫人连夜赶往兴化向赵氏求医。

赵海仙见到病家之后,详询病史,察色按脉,寻思道:此乃大实有赢状也,理应用攻,误补将更益疾矣。但攻下之策,这位执拗的阔太太断然不会轻易听从。情急之下,灵机一动,想出一法。嘱其购买上好的龙眼一斤,要求粒粒外壳完好无损。然后加水煎煮,服其汤汁。盐商即刻差人照办。连服了三日,大泻数次,胀满几除,精神日佳,多日顽疾竟就此向愈。盐商大喜,遂重礼酬谢。

后有学生问海仙:“龙眼(即桂圆)何以有此奇效?”海仙笑道:“此乃名服龙眼,实进箱黄耳!”弟子恍然大悟。原来,当时的商人为了使出售的桂圆显得黄亮光鲜,常在外面抹上一层箱黄(即生大黄磨粉),以此招睐顾客。赵海仙嘱病家用带壳完好的桂圆煎汁,只能熬取大黄的药性。在里的桂圆肉一般不会产生作用的。对于老师能这样巧妙地把握病家心理,弟子们打心眼儿感到十分佩服。

二、计治“西厢迷”

清季末叶,守旧之家甚重礼教,对子女的关防尤严。当束教受读之际,往往要求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时江阴世家张某,其子年方二十,平素沉默寡言,孜孜好学,颇得高堂欢心。一日,在一同学处得到一部《西厢记》,浏览之下,爱不释手。因情窦初开,易涉遐想,但囿于师训、家规,秘不敢宣。从此精神恍惚,梦魂颠倒,茧缚丝牵日久,饮食逐渐减少,衣宽人瘦,形容十分憔悴。其父母忧心忡忡,广延名医诊治。但都忽略了他起病的缘由,徒以参术苓草等补益之品杂投,丝毫未见起色。后闻兴化赵海仙医名,遂恭为延诊。

海仙人室内诊脉毕,出来和他家人讲,贵公子似有很大的心事,望将原由见告。但家中人只知道他用功过度。这时。伴读的书僮相告,公子在发病时,曾对一卷书着迷,常常会在静坐或梦寝中喃喃自语,现这卷书还藏在公子的枕头下呢。海仙嘱其家人暗暗取出,一看原来是部《西厢记》。海仙道:“病由心造,难怪服药无效,唯有改变其念虑。”

三天后,赵海仙嘱其家人对公子说,春光明媚,草长莺飞,不如至郊外踏青,每可消遣解愁。公子应允,乃坐轿出南城,行三里许。见一处林木荫蔽,苍翠之中红墙隐约。佛寺俨然。及近观之,乃是“普救禅寺”。公子见状,若有所感,遂命停轿,由人扶着进去游览。但心中一片迷惘,始终不能摆脱书中情景,大是有异于常人。缓步行至两侧厢房,只听得里面机声轧轧,进门后见二位老太太皓首白发,对坐纺纱。公子揖问:“二位得闻莺莺、红娘之轶闻否?”其中一位老太太起身道:“妾即莺莺”,复指对坐老妇:“彼即婢女红娘。”公子得闻不胜诧异。老太太接着又说:“你不信吗?当初我嫁给张生时,正是月貌绮丽之年,但光阴如梭、流光送客,转瞬已垂垂老矣。而今夫殁家寒,故仍回寺院寄居,纺纱度日。人世变幻无常呵!”公子凝神静听,如闻黄钟大吕,梦中初醒,恍然觉悟。顿感神清气爽,胸中豁然开朗,病去了大半。返家之后,饮食渐进,精神日旺。不久,康复如常。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其实这一切都是赵海仙先生了解了公子的病由后,精心设计布置的。由此可见,赵氏运用心理疗法的娴熟与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