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咬人狗
名称出处:《台湾府志》
概况异名:兰屿咬人狗、恒春咬人狗(《台湾植物志》)。
基源:为荨麻科艾麻属植物咬人狗火麻树的根、叶、花。艾麻属全世界约50种,中国有8种。
原植物:咬人狗火麻树Laportea meyeriana(Walp.)Warb.[L.pterostigma Wedd.;L.pterostigma Wedd.var.subglabra(Hayata)Liu; L.batanensis Rob.]
历史:咬人狗首载于《台湾府志》,云:“其木甚松,手掐之便长条进起,可为火具,木高丈余,叶长大似烟叶,有刺毛,刺人入毛孔甚痒,搔之发红痛,一昼夜乃止。”《纲目拾遗》也有转载。经考证,系本种。
形态:常绿小乔木。高4~7m,胸径约15cm;幼枝灰绿色。单叶互生;叶柄长3~10cm,密被细柔毛;托叶卵圆形,长1~1.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叶片长圆状卵形,长9~40cm,宽6~20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宽浅心形,边缘膜质,全缘或浅波状,表面具颗粒状钟乳体,背面沿脉具螫毛,特别在幼叶时较多:基出脉3条。花单性,雌雄异株;花通常7~11朵簇生于叶腋的苞片内,苞片具螫毛;花被片3~4裂,边缘及顶端有细毛,雄蕊3~4;雌花呈二歧状着生于扁平的花序托上,退化雄蕊明显,花柱极短,被长刺毛。瘦果扁压,近狭卵形。花期4~7月。(图见《台湾植物志》.第2卷.193页.图262)
生境与分布:分布于中国台湾。菲律宾也有分布。
药性功效:消痈解毒。
主治:《新华本草纲要》:“瘰疬,痈肿,痈疽,肿毒,发背。”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