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曾修闸控制柳沟河水,后来被特大洪水冲垮而又直泻淮河。这时,只好就势疏导, 柳沟河便成了淮河的避风港。来往船只往往小泊数日,商贾涉足柳沟镇时,这里便成了水陆交通的繁华重镇。 柳沟河经过多次的洪水冲击,河床淤平,河面拓宽,形成了低湖洼地,柳沟的面貌不复存。
元末明初,由于战争频繁,洪水泛滥, 柳沟河无人问津,洪水直冲柳沟镇和白雀寺,良田淹没,房屋倒塌,百姓逃离,这里成了一片荒凉的泽国。然而,却给后人留下了神奇的传说和古迹。诸如:妙三姐出家、思望台、歪嘴井、 九女坟 、小孤洲、磨盘岗、童子滩、九龙夺珠碑、文龙桥以及古庙等。
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在黄河花园口制造了决堤事件,形成了黄水南泛,由颍河决堤进入了八里河,泛滥成灾,河床升高,水面拓宽,良田淹没,房屋倒塌,周围群众外逃求生。
《 颍上县志 》记载:“众水所潴,故汪洋浩瀚,其势特大,南北相距八华里许,故曰八里河。”它的东西长度也达30多华里,历史上南来北往的人仅靠几只破船渡河,当地有民谣形容过河难:
八里河 ,河难过,
一条破船载满客,
站在岸边等啊等,
摇摇摆摆到日落。
风雨天,难过河,
行人到此无着落,
忍饥受冻又挨饿,
荒湖无蔽任折磨。
若有病人急需到县城医院诊治,不仅是对岸呼船难,就是在船上一橹一橹地摇过去也得两个小时,耽搁了病情;马店渡口在民国三十三年冬天,一个王姓家办喜事,新娘乘坐的船被冰划破,浸水下沉,掉进冰窟里,从此再没有上来。类似事件时有有发生。
沿河两岸百姓,多以农业为主,以渔为副,在这里繁衍生息。落后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未能使八里河的面貌得到改观。在老年人的记忆中, 八里河 的水常年浩淼,水鸟成群,菱藕、荞麦布满湖汊,即使是干旱之年,交通也不便利。在宋、明两代, 柳沟 河的上游修建了徐桥和马砖桥,到清代末期又被洪水冲毁。至民国时期,这两座桥仅由几块石条搭成简易的小桥了。只要一到夏季,湖水上涨,小桥没入水中,这两处仅有两只渡船勉强维持南北交通。尤湖小桥更是简陋,只能在秋冬少雨季节通行。
1954年解放初期,对八里河未能及时进行改造利用,洪水把八里河两岸洗劫一空。颍、霍两县已成泽国,颍淮两河见面, 八里河 、戴家湖、 邱家湖 、姜家湖、 城西湖 、唐垛湖六大湖泊汇合,成了浩瀚无际的海洋。
1954年冬至1955年春,政府安排了灾民北移生产自救。秋后,开始了淮河堵口和八里河的改道工程。淮河北岸的沿岗大堤破土动工,截流了八里河水入淮的通道;同时开通了八里河水入颍河的流径,并建闸截流。从此,八里河成了颍河的 支流 。
1958年, 八里河 成立了渔场 ,但对大湖面没有实行投放和管理,只是单一地鱼苗生产。在三年困难时期,特别是六零年,两岸人民下河摸哈蜊、捞菱角、捕鱼虾、割杂草充饥,八里河帮助两岸百姓度过了难关。
1972年, 颍上县 委、县政府为了开发八里河,集中了常年飘泊在外的全县渔民定居这里,成立渔业公社,开始了八里河的治理。
1976年,史方军任渔业公社党委书记,是年开始了治理,先后开发了胜天圩、冲天圩、尤湖圩、稻香圩四个大圩,重建了徐桥、马砖桥,沟通了半岗、关屯与颍城的交通。
1978年,对 八里河 大湖面开始了鱼苗投放和湖面管理。
1982年,中央水产公司、省水产公司、县农牧渔业局三家联合投资193万元,成立了“国营颍上县八里河联营渔场”,完成了胜天圩1500亩精养鱼塘的开挖任务。
1992年始,利用自然风光开发旅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3600亩沼泽地建成了八里河风景区,于2004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13年通过国家旅游局AAAAA级旅游景区验收。
1993年5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环境保护“全球500佳”。
2001年被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8月被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定为“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青少年宣传教育基地”。
2005年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获得“中华环境奖—绿色东方城镇奖”、“全国文明村镇”。
2013年10月11日,八里河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AAAAA级风景区”称号。
2014年9月29日,八里河风景区被国家水利部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