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宜宾的历史沿革

秦时在宜宾市境设置了第一个县级行政机构僰道县。治所僰道城,即今天的宜宾城区。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郡治初设鄨(贵州遵义市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犍为郡治移僰道城,属西汉益州刺史部。王莽于公元9年建立“新”朝,犍为郡改称西顺郡,僰道改称僰治,其郡治、领县未变,至更始元年(公元23年)而止。

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犍为郡迁治武阳(彭山县江口镇)。僰道县仍设。

南齐武帝时(483~493年)犍为郡由武阳迁回僰道城,至501年,僰道为“夷戎”占据,郡废。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平定“夷戎”后,于僰道城设戎州。北周于明帝元年(557年)占据戎州,保定三年(563年)在戎州原僰道县地域建外江县(治宜宾城)作为州治。

隋于公元581年取代北周,据有宜宾,仍设戎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僰道城第三次成为犍为郡郡治直到唐初。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废隋犍为郡,复设戎州。唐代除天宝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改称南溪郡外,戎州长期设立直到唐末。其州治,唐武德元年至贞观六年(618-632年)在翠屏区李庄镇对岸涪溪口,贞观六年至长庆元年(632-821年)在宜宾城三江口,长庆元年至会昌元年(821-841年)在李庄镇对岸涪溪口。唐会昌元年(841年)戎州复设于僰道城。唐会昌二年(842年)因金沙江大水,州治由三江口迁岷江北岸旧州坝,直至唐末。

五代时前蜀、后蜀仍设戎州、僰道县,州县治在江北未变。

宋于乾德三年(965年)占据戎州,仍设戎州治、僰道县仍治于江北旧州坝。宋政和四年(1114年)戎州改称叙州,僰道县改称宜宾县。州、县治仍设江北旧州坝。宋咸淳三年(1267年)叙州安抚使郭汉杰为对付元军骑兵,筑登高山城于今翠屏区白沙湾街道境内白塔西路侧,宋叙州治宜宾县治同迁登高山城。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郭汉杰降元。次年,元军毁登高山城,将叙州、宜宾县治迁回三江口旧城区。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叙州升为叙州路,叙州路治和宜宾县治设三江口城区。另城中设叙南等处蛮夷宣抚使司,统管叙州、马湖二路及各州、县长官司、千户所等。红巾军首领明玉珍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重庆称帝,号大夏。占领宜宾后,在三江口宜宾城中设叙州军民宣抚使司管理市境地域,城中宜宾县治仍设。

明洪武四年(1371年),大夏政权灭于明,明据有叙州路和宜宾县,路、县治仍设三江口城区。明洪武六年(1373年)叙州路改称叙州府,府治与宜宾县治仍设三江口城区,并于同年修筑叙州府石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义军占领宜宾城。其后,南明军、清军反复争夺宜宾。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王朝称“叙地全入版图”行使对叙州府统治权。清宣统三年(1911年)公历12月5日,反清保路“同志军”迫使清叙州知府反正,成立川南军政府,清王朝在宜宾的统治结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民国2年(1913年)废叙州府,宜宾县及原府属各县归四川省下川南道(次年改为永宁道)管辖。

民国23年(1935年)3月,四川省分设18个行政督察区,四川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宜宾县治设三江口城区。

1949年12月11日宜宾解放。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宜宾军事管制委员会设立。

1950年1月1日,西南行政区川南行政公署设立。1月2日川南区宜宾专区建立。专区专员公署设于三江口城区。

1952年9月1日,川南区宜宾专区改称四川省宜宾专区。

1954年四川省宜宾区专员公署改称四川省宜宾专员公署。

1967年4月,四川省宜宾专区改称宜宾地区。专区专员公署、地区革委会和地区行政公署均设三江口城区。

1968年成立宜宾地区革命委员会取代宜宾专员公署。

1978年4月,宜宾地区革命委员会改设为宜宾地区行政公署。

1996年10月5日,国务院批准宜宾撤地设市。

1997年2月24日,四川省宜宾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市政府设三江口城区。

1998年7月13日,市政府由城区中山街迁南岸蜀南大道至今。

1957年3月,屏山县由乐山专区划入宜宾专区,至此,今市属10县(区)地域已归属宜宾版图。

1960年7月,泸州专区并入宜宾专区,合并后的宜宾专区辖有2市16县,四川省宜宾专员公署辖仍设三江口宜宾城。

1978年4月,隆昌县由宜宾地区划归内江地区。

1983年3月,富顺县由宜宾地区划归自贡市;同年6月,宜宾地区、泸州市分设,原泸州专区所辖市、县陆续划出,至1985年5月,宜宾地区辖有1市9县。

1996年10月,撤销宜宾地区,改设四川省辖宜宾市,原县级宜宾市改设为宜宾市翠屏区,宜宾市辖有1区9县。

2011年2月,南溪撤县改为宜宾市南溪区,宜宾市辖有2区8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