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宜兴市高塍镇的历史沿革

宣统三年为宜兴县四镇之一,民国元年为宜兴县七市之一,民国18年为宜兴县十三区,民国23年域内高塍乡、赋村乡、雅乐乡、亳邱乡、湖陵乡、...

高塍镇悠久历史

高塍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时期为吴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属阳羡县,西晋永嘉四年(310)属义兴郡阳羡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宜兴县滆湖乡、成任乡一部,明、清分属宜兴县万二区、成任区和万金乡、成任乡,

宣统三年(1911)为宜兴县四镇之一,民国元年为宜兴县七市之一,民国18年为宜兴县十三区,民国23年域内高塍乡、赋村乡、雅乐乡、亳邱乡、湖陵乡、胥井乡、高遥乡、鲍庄乡同属宜兴县第三区,民国35年域内为集善乡一部和高塍镇、复兴乡,1950年设高塍镇、高遥乡、赋村乡,1954年增设滆南乡,1957年合并称高塍乡,1988年撤乡建镇。

高塍镇简介

因座落在高地上而得名。1911—1949年为高塍镇(后改为乡),1959年成立高塍公社,1983年10月改乡,1988年撤乡设镇。

1996年,面积44.2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辖高塍、曹家坝、亳村、杭上、花园浜、朝西、新庄村、胥井、李家、筱谢、吴家、鲍庄、雪庄、丁家、赋村、下干、兴村、九苞、王家、沈家村、田干、湖陵、后庄、志泉、邱庄、高塍水产26个行政村和高塍镇居委会。

高塍人文荟萃,历代人才辈出。自宋至明清,计状元1人,进士67人,并曾有人位列九卿。现代出有蒋南翔、虞兆中分任清华大学校长(并先后任高教部长、教育部长)、台湾大学校长,一街双星光耀海峡两岸教坛的佳话。高塍籍副处级以上的党政军干部和副高级职称以上的高级知识分子、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总数逾6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有12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19人。各项社会事业生机勃勃,全镇在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荣获“江苏省星火技术密集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镇”、“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和“江苏省文明卫生镇”、“无锡市信用镇”等称号。

高塍镇2004年范道镇并入

辖区东与屺亭镇毗连,南与宜城镇、徐舍镇交界,西与官林镇接壤,北与和桥镇为邻,西北濒临滆湖。面积81.2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积4.5万亩,常住人口4.3万人。镇驻地建成区面积4平方千米,镇政府驻高塍人民路,在市政府驻地北10千米处。

高塍镇2005年3月11日

《市政府关于同意调整高塍镇梅家渎村等8个村民委 员会区域的批复》(宜政发[2005]44号)同意如下调整:一、梅家渎村委会与吴家渎村委会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梅家渎村委会。二、贺家渎村委会与朱家渎村委会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丰渎村委会:三、桃园村委会与积丰村委会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范道村委会。四、天生圩村委会与马草村委会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天生圩村委会。全镇辖高塍、杭上、花园浜、塍东、亳村、新庄、胥井、高遥、赋村、下干、湖陵、邱新、志泉、梅家渎、朱贺渎、范道、湖头、天生圩、团圩、六圩、洋新圩21个村和高塍社区。

高塍镇2007年

将宜城街道的红塔、肖张墅、宋渎、徐家桥、桂庄等5个村委会划归高塍镇管辖。

原范道镇1949年为范道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

1996年,面积36平方千米,人口1.9万人,辖桃园、朱家渎、贺家渎、梅家渎、吴家渎、积丰、湖头、侍渎圩、马草、天生圩、座庄圩、北塍、端圩、大圩、乐沱渚、万渔、新舍、洋埝、范道水产19个行政村。

1999年撤乡设镇。2004年撤镇并入高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