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鲁迅的读书“六法”。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博览群书,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读书“六法”。
一是多翻。
不管手头上有什么书,都要拿过来翻一下,或者是读几页内容这样既可以防止收到不良书籍的污染,还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二是设问。
每每读一本书的时候,自问自答,最后还要带着这些问题去细读全文。
三是跳读。
在读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点,应该认真钻研至弄懂;但是对于一时无法弄懂的难题,不妨暂时先跳出去,继续往下读,在读后面的内容是,没准就会搞明白前面遇到的难题了。
四是背书。
鲁迅的背书方法有些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字,他把书签架子啊书中,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几遍之后,他就会默诵,以加强记忆。等到书签上的10个字都盖住了之后,也就把全书都背下来了。
五是剪报。
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这猴子那个方法积累资料,他的剪报册非常整齐,而且有严格的分类,每一页上都有批注。
六是重读。
凡是读过的书籍,隔些日子,鲁迅就会重新读一读书中标记出来的重点,这样花费的时间不多,反而会有新的收获。
第二,毛泽东的“三复四温”式读书法。
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他对于自己喜欢读的书,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一些重要的马列著作、党史类及文学类的著作,他更是反复研读。《红楼梦》他至少读过10种不同的版本;《史记》《资治通鉴》他通读过数遍。
每一遍读书,毛泽东都习惯性地在封面上画上一个圈做记号。毛泽东故居中的一些书籍上就保留着他读过三遍、四遍、五遍的圈记。有的书的界面上还留有红、蓝、黑各种笔记的圈画批注,这是他在不同时期读书时留下的笔迹。
第三,华罗庚的“厚薄”读书法。
华罗庚是考自学成才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自然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
读书的第一阶段是“由薄到厚”。
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知识点,概念、定理都要彻底搞明白;对于各种章节内容都要做深入的探讨,在每一页上都添加注解,补充参考资料。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就变厚了,而且是越读越厚。
读书的第二阶段是“由厚到薄”。
有了第一阶段的基础,我们对书的内容就有了透彻的了解,然后一套分析归纳,抓住全书的要点,把握整本书的精神实质,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归纳,就会感觉真正需要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时,读书就由厚到薄了,而且,越是懂得透彻,就越有薄的感觉。
第四,杨振宇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宇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他提倡“渗透”读书法。他认为,知识都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所以读书的方法也应该与之相适应。当我们班正在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的时候,如果有意识地触及临近的知识领域,很有可能会得到一项不到的新发展。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我们时间和精力允许的话,不妨经常拿出来读一读,即使暂时看不懂也没有关系,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也许正产生与半通之间。杨振宇认为,采用“渗透”读书法。不仅会开阔视野,活跃思想,还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