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一位生理心理学家曾将吐根碱(致吐剂)通过胃管注入呕吐病人胃中,并告诉病人这是止吐药物,结果在短时间内病人的恶心呕吐感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后病人又出现呕吐,重新注入吐根碱,恶心感又很快消失。这个实验说明药物不但有生理效应,而且通过一定的诱导会产生心理效应。在这个实例中,心理效应(镇吐和安慰)的作用超过了药物的生理效应(催吐)。所谓安慰剂效应,是指在治疗中向病人提供安慰剂、由治疗的期望而造成的症状减轻或病情的好转。那么什么是安慰剂?安慰剂是指用生物学上的本属中性的物质做成使受试者或病人相信其中含有某种药物的药丸或制剂,如用没有药物活性的物质淀粉等制成与真实药物一样的剂型作为安慰剂。药物的安慰剂效应是通过服药者对药物的认识、感受、以及服药行为本身,通过心理生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效果的。其效应既有加强药物生理效应的一面,又有削弱生理效应的一面。许多研究表明:至少有1/3以上的人对安慰剂有反应,出现了临床症状的好转;如果再结合言语、宣传和其他途径,安慰剂的效果还要更显著,这正应了中国一句俗语:“信则灵”。其实,不但是安慰剂,所有真实的药物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安慰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