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丝绸之路是哪个朝代(丝绸是哪个朝代出现的)

丝绸之路是过去数千年东西方交流的重要舞台。最近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谭亮成研究员牵头发表了一项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在距今5820年-5180年期间,中亚存在一次持续640年的超级干旱事件,导致早期农牧人群扩散通道从绿洲转换至欧亚草原,改变了古丝绸之路走向,推迟了我们现在通常所指的丝绸之路的开通。那么,这场几千年前的灾难是如何被发现的?又是如何影响了早期的东西方交流网络?我们约请研究团队成员李若向读者解答相关问题。

小麦和粟黍分别在西亚的新月沃地和中国北方地区得到驯化。上图红色的点和线代表小麦的传播节点与路线,蓝色的点和线代表粟和黍的传播节点与路线,虚线代表可能的传播路径。“BP”表示距今年代。

可以看到,距今6千年以前小麦一直沿着沙漠绿洲路线到了中亚东部,之后没有进入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而是向北走上了欧亚草原的范围。我国山东地区的赵家庄遗址小麦年代为距今4500年,比河西走廊的距今4000年还要早,说明人群可能沿着欧亚草原向东又南下的路线迁徙。

粟黍的传播类似,在驯化后到4800年前,沿着沙漠绿洲路线到达河西走廊,但之后可能向北进入欧亚草原,在距今4400年到达Tasbas遗址。

小麦和粟黍出现在新疆中南部地区都是距今4000年以后,说明沙漠绿洲路线重新开通。

问:五千多年前的超级干旱事件是怎样被发现的?

答:为了研究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气候变化,谭亮成团队在吉尔吉斯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东缘,一个叫Talisman的溶洞里找到了理想的研究材料——石笋。

石笋的化学组分保留了大气降水和洞穴上覆土壤的化学组分信息。这些化学组分的变化和气候—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因此通过测试石笋的年代,以及分析石笋的化学组成,比如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等,就能知道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

以石笋的古气候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氧同位素为例,我们来看一下它是怎么反映降水信息的。我们知道,大气降水都是源自海洋蒸发的气团。水分子中的氧,主要有两种同位素——氧16和氧18(另外一种氧17含量很低)。当水汽从海洋蒸发的时候,质量较轻的氧16先蒸发,而当水汽凝结降落的时候,较重的氧18会先降落。那么,一个地区降雨越多,轻的氧16会越降越多,当地降水中的氧同位素会比较偏轻。根据这个原理,通过分析历史时期石笋中氧16与氧18含量的变化,就可以推断过去的气候变化。

研究人员将采回来的石笋磨取粉末样品,进行能反映古气候信息的同位素和元素分析,同时钻取粉末开展U-Th放射性定年,来确定石笋的生长年龄,建立了中亚干旱区目前年代最精确、分辨率最高的过去7800年降水变化序列。经过分析,研究者发现了这场距今5820年-5180年的超级大旱事件。

问:古代丝绸之路共有几条?

答:古丝绸之路是一条连通古代中国和欧亚沿途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通道,因最具代表性的货物“丝绸”而得名。经过百年研究,人们逐渐发现,与其说丝绸之路是一条路线,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张平铺在欧亚大陆上的网络。

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也叫沙漠绿洲丝路,从中国古代都城长安开始,经过中国西北、中亚、西亚,最终到达罗马。此外还有以南海为中心通往西亚甚至东非的“海上丝绸之路”,经成都和青藏高原通往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以及位于最北横跨欧亚草原的“草原丝绸之路”等。这些路线承载着不同的地理景观与运输方式,在不同的气候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程度的效用。

其中沙漠绿洲路线与欧亚草原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形成时间较早,是早期东西方文明交汇最重要的纽带。

有文字记载的沙漠绿洲丝绸之路的开通始于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时期,彼时的西汉王朝准备联合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张骞受命出使西域,归来时商讨战事的目的没有达成,却意外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贸易与文化联系。丝绸之路便在司马迁的记载下正式开通,称为张骞西行“凿空”。然而考古证据显示,这条路线上早已存在民间的东西文化交流行为,且在张骞西行前2000年已然贯通。

那么,史前的中西贸易文化交流,是主要通过沙漠绿洲路线,还是主要通过欧亚草原路线来进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交替关系?这就是我们下面重点要说的问题,而这与距今5820年-5180年的超级大旱事件应该有着密切的关系。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陶渊明简介朝代)王维是哪个朝代(王维是什么时期)杜甫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王维是唐代那个时期)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人(白居易是唐朝哪个皇帝朝代的)李商隐是哪个朝代的(易安居士来历)岑参是哪个朝代的(刘禹锡是哪个朝代的)吴道子是哪个朝代的(吴道子是哪个朝代的画家)岳飞是哪个朝代(岳飞哪个朝代的皇帝是谁)叶绍翁是哪个朝代的(张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