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介绍
【正名释名】始载于《名医别录》。为豆科植物扁豆的种子。本品色白而荚形扁,故名。
【别名异名】南扁豆(《滇南本草》),沿篱豆、蛾眉豆(《本草纲目》),凉衍豆(《本草乘雅半偈》).羊眼豆(《药品化义》),膨皮豆、茶豆、南豆、扁豆、小刀豆、树豆、藤豆。
(扁豆)
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急性胃肠炎有解毒作用。对小鼠Columbia SK病毒有抑制作用。
2、抗肿瘤作用,体外试验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植物血细胞凝集素体外试验证明有使恶性细胞肿瘤发生凝集反应,肿瘤细胞表面发生变化,进而发挥细胞毒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从而增强对肿瘤免疫能力。
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温。
【归经】入脾、胃二经。
功效主治
1、化湿解暑,《本草纲目》言扁豆主“止泄痢,消暑。”夏月伤暑,暑热内盛,复感寒湿,暑为寒遏,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见恶寒发热,头疼无汗,四肢困重,身形拘急,心烦口渴,胸脘痞闷,呕恶便泄,舌苔薄腻,脉象濡数。治当散寒解表,化湿涤暑。生扁豆透热消暑,芳香化湿,故可选用。
2、健脾和中,《名医别录》谓本品“和中下气。”《滇南本草》又治:“脾胃虚弱,反胃吐冷,久泻不止”。中焦虚弱,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谷不化,发为泄泻。时溏时泻,次数增加,腹胀且鸣,或兼隐疼,纳谷不香,食后脘痞,面色少华,精神倦怠,舌淡苔自,脉象缓弱。治当温运中阳,健脾止泻。炒扁豆味甘,补脾和胃而不腻滞,其性微温,芳香化湿而不燥烈,尤宜于脾虚湿滞泄泻。
3、除湿止带,《图经本草》曰:“白扁豆行风气,治女子带下。”脾气虚弱,水湿不运,水湿下注。则为白带,症见带下色白,或兼淡黄,质粘无臭,绵绵不断,面色光白,四肢不温,精神倦怠,纳少便溏,舌淡苔腻,脉象缓弱。治当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扁豆,补脾气,束带脉,脾气健运,水湿不生,带症可除。
4、生津止渴 《本草纲目》:“止消渴。”脾胃积热,或热病伤津,胃阴不足,口燥咽干,低热口渴,舌红少苔,脉细略数。生扁豆,甘能补脾,扶养胃气,脾胃健旺,积热可去。胃气得复,津液自生,可治消渴。
5、解毒 《图经本草》曰:“解酒毒,河豚鱼毒。”《药性本革》又日:“解一切草木毒。”酒醉狂燥,胡言乱语,或河豚鱼毒,咽喉刺痒,恶心呕吐,四肢乏力,唇舌麻木,延及四肢,急用扁豆煎服可解之。
6、消积化癓,《食疗本草》言扁豆可治“癓瘕”。《滇南本草》又曰治“食积症块”。扁豆补脾和胃,扶正益气,缓消瘕瘕。
7、鉴别应用①生用消暑化湿,炒用健脾止泻。②扁豆、山药均能补脾止泻,然山药甘平,既补气又养阴,兼补肺胃,治肺虚喘咳,肾虚遗精等症。扁豆甘温,既补脾,又化湿,消暑解毒,治夏月伤暑,解酒及河豚鱼中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20克,或入丸散。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多食壅气,患寒热者不可食,盖邪虑未尽及伤寒外邪方炽,不可服此,补益之药耳”(《本草害利》)。
2、凡脾虚有滞者禁用。
【配伍应用】
1、配香薷,香薷芳香,味辛温,外能发汗祛暑以解表,内可化湿去浊而和中。二药合用,消暑化湿之力增强,且香薷辛温发汗解表,共治暑热内蕴,寒湿外束之证。表里兼治,寒、湿、暑皆清。
2、配白术,白术甘苦温,补脾益气,燥湿利水,为健脾要药。二药配伍,健脾和胃,苦燥芳化,共祛湿邪,用于脾虚湿重之泄泻,带下诸证。
3、配花粉,天花粉,甘苦酸寒,甘酸生津,止渴润燥,扁豆补脾,扶养胃气,生津止渴,共治热病伤津,烦燥消渴。
4、配芡实,芡实甘涩固敛,甘补益,既补脾祛湿止泻痢,又益精补肾固下元。二药相伍,用于脾虚泄泻及白带过多诸症。
5、配麦冬,麦冬甘寒,清心除烦,滋补胃阴而润澡,扁豆甘温,补益脾气,升清降浊而生津,一滋阴,一补阳,阴阳互补,益气养阴,润燥止渴。
6、配绿豆,绿豆甘寒,甘能补脾,寒可清热且有解表之功。与扁豆配伍,共解酒毒,河豚鱼毒及一切草木中毒。
毒性
生扁豆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吃没炒熟的扁豆可引起腹泻、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所以扁豆一定要煮熟后才能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