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诸城市的历史沿革

诸城市

诸城市

诸城春秋时为鲁之诸邑。

鲁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冬,鲁国在石屋山(今庙山)东北、潍河之南城诸,取名诸邑(故址在今枳沟镇乔庄)。

战国时,市境分属齐、鲁。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49),楚灭鲁,鲁地入楚,然境内除齐长城以南少数地区归楚外,余大部地区先已属齐。

秦行郡县制,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琅琊郡,市境属琅琊郡(郡治琅琊)。

诸城置县始于西汉初年。汉高祖六年(前201),封郭蒙为东武侯。吕后七年(前181),置东武县,因境内有东武山故名。同时,境内并置诸县、平昌县、横县、昌县、石泉县。元封五年(前106),琅琊郡移治东武,境内各县皆属琅琊郡,辖於徐州刺史部。

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琅琊郡为填夷,东武为祥善,诸县为诸并,平昌为养信,横县为令邱。淮阳王更始元年(23)九月,王莽被杀,郡县恢复旧名。

东汉建初五年(80),改琅琊郡为国,移治开阳(今临沂县北)。东武县、诸县属琅琊国,平昌县属北海国。撤横县、昌县、石泉县。

三国曹魏,复改琅琊国为郡,新置城阳郡(治东武)、平昌郡(治昌安),东武县属城阳郡,诸县属琅琊郡,平昌县属平昌郡。平昌郡旋废,平昌县改属城阳郡。

西晋泰始中(269-271),东武、诸、平昌三县俱属城阳郡(郡治迁莒)。太康十年(289),东武县、诸县改属东莞郡(郡治东莞),辖於徐州。元康十年(300),废城阳郡,平昌县改属青州高密国。

刘宋,分东武县、平昌县属平昌郡,辖於青州,诸县属东莞郡,辖於徐州。

北魏景明元年(500),置东武郡,治姑幕(今安丘石埠子村)。永安二年(529),分青州而置胶州,治东武,领东武、高密二郡,东武、平昌二县属高密郡(郡治高密)。同年,分东武县南境置扶淇县,属东武郡。

北齐,废东武郡,移高密郡治于东武。撤销诸县、平昌县、扶淇县,并入东武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高密郡。开皇五年(585),改胶州为密州,治东武。开皇十八年(598),改东武县为诸城县,取县西南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县属密州,仍为密州治。大业三年(607),改密州为高密郡,诸城属之,并为郡治。

唐武德五年(622),改高密郡为密州;天宝元年(742),改密州为高密郡;乾元五年(758),复为密州。县因变随属,互为治所。

五代天祐四年(907),县属后梁。龙德元年(921),改密州为胶源。龙德三年(923),后梁亡,县属后唐,复改胶源为密州。清泰三年(936),后唐亡,县属后晋。开运三年(946),后晋亡,县属后汉。乾祐四年(951),后汉亡,县属后周。显德七年(960),后周亡。五代十国历经53年,至此终止,诸城县始归於宋。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以密州为防御州。开宝五年(972)春二月升密州为安化军节度,秋八月降为防御。开宝六年(973),复为节度,隶京东东路。诸城皆属之并为治。

金,诸城县属山东东路密州治。密州仍为安化军。

元,诸城县仍为密州治,辖于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

明洪武二年(1369),省密州,即密州治为诸城县治,隶属青州府。

清袭明制,诸城县仍属青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诸城独立。

民国二年(1913),废府设道,诸城属胶东道。

民国29年(1940),裁胶东道,设莱潍道,诸城改属莱潍道,暂由沂州道管辖。至民国30年(1941)3月,始归莱潍道管辖。

民国34年(1945),诸城属山东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区。

1938年2月4日,日寇侵略诸城,市境沦为敌占区。

1943年7月下旬,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滨海专区滨北行署。此后,境内相继建立诸莒边县、诸胶边县、潍东县等抗日民主政权,均隶属于滨北行署。

1945年9月9日,诸城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属滨海行政公署滨北专区。

1946年7月,改属胶东行署滨北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诸城县先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改属昌潍专区,1970年属昌潍地区,1981年7月属潍坊地区,1983年10月属潍坊市。

1987年7月1日,撤销诸城县,建立诸城市。诸城市为县级市,直属山东省,潍坊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