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安德罗诺沃文化

苏联青铜时代文化。分布地域西起南乌拉尔,东到叶尼塞河沿岸,北起西伯利亚森林南界,南达中亚诸草原。年代约为公元前第2千年至前第1千年初。20世纪20年代,苏联考古学家С.А.捷普劳霍夫根据最初在阿钦斯克附近安德罗诺沃村旁发掘的墓地定名。在南西伯利亚,该文化晚于奥库涅夫文化,早于卡拉苏克文化;在中亚和南乌拉尔,晚于当地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早于塔扎巴格亚布等青铜时代文化和萨尔马泰文化等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有的研究者将该文化分为3期:早期为前18~前16世纪;中期为前15~前12世纪;晚期为前12~前8世纪。在外乌拉尔和哈萨克斯坦,3期都有发现,而鄂毕河、叶尼塞河沿岸的遗存,则属早期之末和中期之初。

经济

该文化居民主要经营定居的畜牧和锄耕农业,发现有牛、马、羊等家畜的骨骼和炭化的麦粒,以及青铜镰刀和砍刀、石锄、石磨盘和石磨棒等农具。根据西部地区出土的骨镳判断,马在中期已用于乘骑。晚期开始形成半游牧经济,推测当时已有缝制衣服靴帽的皮革业和毛织业。

陶器为手制,平底。主要器类是大口圆腹小底的罐形器和直壁微鼓腹的缸形器,叶尼塞河和鄂毕河沿岸还有方口陶罐。纹饰多为篦形器压出的杉针纹、三角纹、之字纹、锯齿纹、折线几何纹,也有用小棒端头押捺的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印纹,晚期出现附加堆纹。罐形器纹饰比较繁缛,用弦纹将器表分为唇、颈、肩及近底部等若干区,各区纹饰有一定组合规律。缸形器常饰杉针纹,比较简单。

金属冶炼得到进一步发展。发现采铜遗址,有矿坑和露天矿场两种。有些矿坑在侧壁掘有水平坑道。除铜矿外,也发现有锡矿、金矿遗址。人们在矿场进行碎矿、选矿后,将矿石运回居住区进行冶炼和铸造。在遗址里,矿石、炼渣、冶炼工具及青铜制品常有发现,有的合范可同时铸出 6把刀和 1把凿。金的加工技术与红铜相似。金属制品有青铜锻造或铸造的武器、工具和其他日用器具,如斧、矛、镞、刀、短剑、锛、凿、锯、镐、鱼钩、锥、针以及铜箍,也有青铜串珠和饰牌,红铜和金、银的耳环、鬓环等饰物。

安德罗诺沃文化的陶器、铜斧、铜矛、别针等居住、埋葬与社会形态

对外乌拉尔地区的居址研究得比较清楚。村落一般位于河流下游沿岸,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村内建10~20座圆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屋。以晚期的阿列克谢耶夫卡遗址为例,这里有长方形房屋12座,面积均不超过 250平方米,中间有隔墙。房内发现贮藏窖、炊用的泥灶和取暖的石灶。除半地穴式房屋外,也有平地起建的茅舍。

墓葬多有不高的土冢。冢周多有石板圆形围垣,直径为5~33米不等,有些围垣互相衔接成网状。墓内一般有一个长方形墓穴,少有超过两个的。穴深1~3米不等,内多置木椁或石棺。儿童墓或在成人墓旁边,或另埋一处,结构基本与成人墓相同,唯尺寸较小。早期主要是火葬,中期开始多土葬,儿童则一律土葬,葬式为侧身屈肢,头一般向西或西南。随葬品不多,有陶器、饰物以及青铜和木骨制品。有的墓规模较大,随葬有大量金器。广泛流行男女合葬,女子葬于男子身后。出现了成人埋在主围垣内,附垣内葬儿童的家庭合葬,但为数不多。单独的儿童墓地,说明氏族内对儿童的关怀,氏族生活仍起着重要作用。墓葬的分化情况表明,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社会已出现贫富差别,进入父权制氏族阶段。

居民种属与文化联系

人骨资料表明,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居民属欧罗巴人种的一个特殊类型,定名为安德罗诺沃类型。该文化在西部地区与木椁墓文化有密切联系。两种文化的遗迹在南乌拉尔交错分布。前者的文化因素往西渗入,迄于伏尔加河沿岸;后者的文化成分往东可到托博尔河。这种融合现象在安德罗诺沃文化中期表现得尤其明显,推测中期文化的形成当有木椁墓文化居民参与。在东部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与西伯利亚森林地带居民亦有较密切的文化联系。

存在的问题

该文化目前还有一系列问题未解决。例如分布地域的界线、文化分期、断代、各地方性文化或类型的主要特点及与前接后续文化和周围文化的关系等,迄今没有一致的意见。关于起源问题,比较有力的一说认为该文化形成于西部地区,特别是北哈萨克斯坦和外乌拉尔一带值得注意。不过这个问题的解决,也还有赖于弄清该文化分布地区内各前驱文化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