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翼龙目

已绝灭的会飞翔的爬行动物,亦名飞龙。属于爬行纲双孔亚纲初龙次亚纲。已发现30多属90多种,繁盛于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翼龙类前肢的第4指伸长,常可达臂长的3~4倍。在延长的第4指及身体侧部之间,有皮质翼膜,一般从背部延至后肢的膝部,在前臂和颈部之间,也有皮质翼膜相连,在腕部有一钩状的翼骨支持。前肢第5指退化,其余3指仍保留,在攀援时起辅助作用(也有人认为伸长的为第5指,而第1指退化者)。这样的翼膜比鸟的翅膀脆弱得多,甚至比用4个指头支撑的蝙蝠类翼膜也要脆弱得多,一般认为只能起滑翔作用。翼龙类的后肢长而细。颈长、头长,头部骨骼多愈合,喙一般尖而长。眼大,具骨质巩膜眼环。根据脑内膜的研究,认为翼龙的脑大,表面形态与鸟接近,其视觉优于嗅觉。根据翼龙类的一些特点,如尾的长、短,牙齿的多少等,通常可分为喙嘴龙与翼指龙两个大类(亚目),杨钟健(1964)根据在中国新疆乌尔禾发现的准噶尔翼龙,提出从翼指龙亚目中分出第3个亚目的意见。 喙嘴龙亚目(Rhamphorhynoidae)的特点是,口中有数目较多的长而尖的牙齿。掌骨较短(短于前臂的一半)。具长尾(尾椎约40),其长度可达荐部以前脊椎(颈椎8,背椎14~16,荐椎4)的2~3倍,根据化石印痕还可以看到其尾端具有舵状的肉质皮瓣膜。喙嘴龙类一般翼展达60厘米,主要生活于侏罗纪,化石发现于欧洲的英国、德国、意大利,东非的坦桑尼亚,亚洲的印度、哈萨克斯坦(苏联)和加勒比地区的古巴。中国四川自贡近几年也找到该类化石(图1)。翼指龙亚目(Pteradactyloidea)生活于晚侏罗世,牙齿退化,很小,常向前倾。掌骨较长,其长度等于或长于前臂。尾短。一般体较小,与现代麻雀大小相近(颈椎9,背椎超过10个,荐椎4)主要发现于德国、英国、坦桑尼亚、阿根廷等地。准噶尔翼龙亚目 (Dsungaripteroidea)生活于白垩纪。牙齿极度退化。头部具骨质嵴。背椎愈合,形成联合背椎(颈椎9,背椎9~13,荐椎6~10)。一般个体较大,美国堪萨斯白垩纪晚期的无齿翼龙(Pteranodon;图2)两翼翼展可达15.5米。化石发现于英国、美国、巴西、苏联和中国的新疆。

中国除新疆外,在甘肃及浙江已发现较完整的翼龙类化石;山东、内蒙古等地亦可能有翼龙化石。过去认为翼龙全部生活于海边,翱翔于水面上以尖长的喙捕食鱼类。准噶尔翼龙则发现于陆相湖泊沉积物中,从而将翼龙的生活范围扩大,甘肃的发现将更进一步证明陆地湖泊附近亦有翼龙类生活。

图1图2

随着化石材料的不断发现,有人提出为翼龙在脊椎动物亚门中建立一个新的纲,其依据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发现的白垩纪翼龙具毛被,且形态特征也有许多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