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台(?—1434年),鞑靼领导人,北元太师,属阿苏特部,蒙古化的伊朗人。1403年至1434年间,先后拥立鬼力赤、本雅失里、阿台为可汗,自称大元朝太师,专权擅政,多次袭扰明朝边境,成祖于1410年亲自北伐,先后在斡难河畔和贝尔湖东追击、击溃了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和太师阿鲁台两部。永乐十一年(1413年)受封和宁王,与瓦剌对立。
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阿鲁台及部众遭到瓦剌所立的大汗袭击,兵败后避居母纳山(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其后又受到瓦剌首领脱欢攻击,战败被杀。
人物生平
明永乐初年,蒙古已明显分裂为两大部分,即西部蒙古的瓦剌和东部蒙古的蒙古本部。约1402年(明建文四年),东部蒙古的鬼力赤被拥立为蒙古大汗,自是,明王朝称东部蒙古(即蒙古本部)为鞑靼。鬼力赤称汗后,阿鲁台为其部下,任太保枢密院知院。 1403年3月(明永乐元年二月),明成祖朱棣曾遣使致书鬼力赤及阿鲁台等诸大臣,要求“可汗遣使往来通好,同为一家”。同年8月(明永乐元年七月)、1404年5月(明永乐二年四月)、1406年1月(明永乐三年十二月)、1406年4月(明永乐四年三月)、1407年11月(明永乐五年十月),明成祖朱棣前后数次派出使臣要求与蒙古通好,可鬼力赤一概不予理睬,有时还拘留使臣。在此期间,阿鲁台却多次向明使表示了“归诚之心”,明成祖朱棣于1406年6月(明永乐四年五月)派出专人与之联系,阿鲁台则在1408年1月(明永乐五年十二月)遣使臣回回哈费思至明王朝进行“且奏求药”,并得到了满足。
1407年(明永乐五年),鬼力赤被传非元裔,引起部下不满,为部下所废。1408年(明永乐六年),鬼力赤被阿鲁台等所杀。同年冬,本雅失里被拥立为蒙古大汗,阿鲁台为太师。至此,阿鲁台、马儿哈咱、脱火赤等组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1409年(明永乐七年)初,阿鲁台和本雅失里率兵出击瓦剌,被马哈木等击败,退走胪朐河(今克鲁伦河)。阿鲁台虽兵败,但未遭受重大打击,仍自持力强,与明王朝为敌。同年7月,杀死明使郭骥。8月,明成祖朱棣命率10万骑征阿鲁台和本雅失里。9月,丘福孤军轻进,在胪朐河上游被阿鲁台和本雅失里打败,全军覆没。1410年(明永乐八年)3月,明成祖朱棣率50万大军征讨阿鲁台和本雅失里。6月,阿鲁台与本雅失里分裂,本雅失里率部西走,阿鲁台则率部东奔。明军首战本雅失里,蒙古军大败,本雅失里仅以7骑脱走,西入瓦拉;明成祖朱棣复率兵向东,大败阿鲁台部于兴安岭。同年冬,阿鲁台被迫遣使贡马,与明王朝修好。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明王朝封阿鲁台为和宁王。
1416年(明永乐十四年),阿鲁台乘瓦剌军被明军战败之机,与瓦剌开战,马哈木败亡,部众溃散,其子脱欢被俘,在阿鲁台家中充当家奴,后被释放回归瓦剌。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瓦剌部在兀古者河大败阿鲁台部。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阿鲁台出兵瓦剌,大败瓦剌太平部。阿鲁台以从顺的姿态结好明王朝,本是权益之计,当其势力恢复之后,便不愿再受明王朝的羁绊。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与明王朝失和,并驱骑南下。1422年(明永乐二十年)春,阿鲁台挥兵大举攻入兴和。明成祖惟恐阿鲁台势力扩大。遂于1422年(明永乐二十年)、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和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3次率大军亲征阿鲁台。阿鲁台则采取迂回战术,避不决战,不与明军直接对垒,尽管如此,阿鲁台的实力仍受到很大消耗。此时,瓦剌部正在迅速扩张实力,马哈木之子脱欢经过几年的休整后,实力大增。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乘机攻打阿鲁台,大败阿鲁台所部。阿鲁台部署离散,势力大为衰落。
1425~1426年(明洪熙元年至宣德元年)间,阿鲁台拥立阿台王子即汗位(即阿岱可汗)。但此时的大汗,已经无权与明王朝交往,完全成为傀儡。
1428年(明宣德三年)以后,阿鲁台所部西迫于瓦剌部的威胁,东受兀良哈三卫的压力,南迁至明宣府以西的大同、宁夏、甘肃边外一带驻牧,并零零星星地寇扰明边。1431年(明宣德六年)初,阿鲁台与瓦剌脱欢部进行大战,阿鲁台败北,所部2 000人马驻牧于集宁海子西北岸,其统治已经陷于瘫痪状态。1432年(明宣德七年),福余等三卫企图乘虚攻掠阿鲁台,被阿鲁台所败;同年冬,阿鲁台率众东行,鼓勇进攻三卫,站住了脚根。1433年(明宣德八年)3月,阿鲁台使臣自辽东入贡,一反多年中自大同、宣府入境的惯例,引起明王朝边臣的警惕。然而,阿鲁台其部下人穷马困无衣无褐,降明者接踵而至,阿鲁台所部已是日薄西山,无力继续控制局面了。
1434年(明宣德九年)3月,瓦剌脱欢所立脱脱不花可汗率众袭击阿鲁台,杀掠他的妻子部落,阿鲁台与失捏干等率残部13 000人徙居母纳山、察罕脑包(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乌拉山一带)等处。同年8月,瓦剌脱欢出兵给予阿鲁台最后一击,阿鲁台、失捏干被杀,部署溃散,其所立阿台汗等残部百余人遁往阿察秃之地。
联合战略
元惠宗北归后,北元形势日趋严峻。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廷派20万大军,包围了南起辽河畔的金山,北至松嫩江交汇处的今前郭尔罗斯,东至伊通河、饮马河的纳哈出大军。纳哈出被迫投降。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廷在原纳哈出所辖地域设置了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部部众分别组成,史称“兀良哈三卫”。明廷封三卫封建主以各级官职,进行笼络和羁縻。要求他们“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明廷欲以此切断蒙古特别是科尔沁部向外发展的余地。
1399年,惠宗七世孙额勒伯克可汗被卫拉特之巴拉图、乌格尔哈什哈所弑。4万卫拉特叛逃。从此卫拉特以强大兵力不断东扰。也就在这时,从1410年至1424年,明成祖率数十万大军连续5次亲征蒙古,所幸在这极端危急的形势下,科尔沁迅速崛起,其崛起的显著表现就是科尔沁诸部的统一和阿岱台吉被拥立为全蒙古大汗。
这时,正值兀良哈三卫为永乐皇帝背弃许诺而恼火,阿鲁台利用他个人与兀良哈三卫头目的“亲家”关系,以支持兀良哈三卫南迁大宁为条件,发展了鞑靼部与兀良哈三卫的战略联合。为组织鞑靼与兀良哈三卫联军,科尔沁利用与兀良哈三卫相邻的地缘关系,积极组织各部向三卫驻牧地东迁(特别是组织郭尔罗斯部向福余卫迁徙)。
史籍记载
《明史·鞑靼传》
《明实录》
《汉译蒙古黄金史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