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建制即城市行政建制,亦即城市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以城市拥有明确的行政界线、市域范围和职能完善的城市行政管理机构为标志。这种拥有明确的行政界线和专门行政管理机构并实行独立行政管理的城市,就是建制城市。因此,城市建制是城市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由个案建制城市出现发展为城市群体或城市体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是城市从区域行政区划中分离出来,完成城市全面管理的过程即建制城市出现,我国的建制城市出现的比较早,宋代的东京是我国最早的建制城市,临安是我国第二座建制城市;而我国第一座建制市则是民国时期的广州市,第二座建制市是汕头市。这里是有区别的。最早的建制城市是指出现了单独建制的城市,最早的建制市则是最早被官方冠以“某某市”的行政通名。建制城市的出现,进而在一定地域空间或国家形成不同等级规模和职能分工、联系紧密、分布有序的城市群体,这就是城市体系。它是在自然、经济、社会、交通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历史形成并处于发展中的动态系统。
一 、古代建制城市的出现
(一)宋代都厢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是区域经济开发及地方行政区划与建置的产物。不同等级的地方行政区划与建置的治所,相对于本地区来说就是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例如唐代幽州范阳郡,在建中二年(781)领有九县,除附郭县蓟、幽都二县外,还有潞、良乡、昌平、广平、范阳、固安、雍奴等县,而在檀州密云郡,除附郭县密云外,还有燕乐县,郡县治所显然是不同等级的城市。这种城市规模的不同,主要是由官署、驻军、商业、手工业等因素决定的。但幽州和檀州治所则因不同因素的影响很难形成规模相近的城市。历史早期的城市与其腹地一起区划为不同的行政建置郡(府、州)县,如唐代管理京府城市和郊区的京兆府与京县长安、万年。府尹“掌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劝课农桑,敦敷五教。每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年,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之疾苦。”县令“掌导扬风化,抚字黎珊亡,敦四人之业,崇五土之利,养鳏寡,恤孤穷。审察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之疾苦”,与分知京城内左右巡、纠察京城内不法之事的殿中侍御史共同管理京师城市与郊区。“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即城内划分为坊市,实行坊市制。坊是居民区,有坊墙围护,坊门定时启闭,由坊正管理,由赤县尉主其事;市是商业贸易区,称东市和西市,各占两坊地,由市署与平准署管理。乡下(郊区)划分为乡里。因此形成唐代京畿行政区划与管理系统。
宋代城市革命打破了唐代城市的坊市制度。首先是城市商业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城市坊墙的限制,商人纳税开设铺店形成了新的商业街道与市场,出现了商业与居民区混杂交错的现象。在城市内部区划上出现了厢、坊、街、巷管理制度。
北宋时期,在都城汴梁设立厢制。至道元年(995),“诏改京城内外坊名,旧城内左第一厢二十坊,第二厢十六坊,右第一厢八坊,第二厢二坊;新城内城东厢九坊,城西厢二十六坊,城南厢二十坊,城北厢二十坊”。在这次诏改都城坊名之前,或即五代以来在汴梁城中已普遍存在厢制。大中祥符元年(1008),又将厢制推行于京城城外郊区,“置京新城外八厢,真宗以都城之外,居民颇多,旧例惟赤县尉主其事,至是特置厢吏,命京府统之”。即厢吏直隶于开封府,遂使厢成为独立于附郭之京县开封与祥符的城市行政机构。至神宗熙宁中,“置勾当左、右厢公事所,以文臣一员主之,自断讼贼盗,杖六十而下皆决之,以分天府之剧也。民间谓之都厢”,都厢上属开封府,下领厢,遂形成了都厢制度,都厢行政地位相当于赤县或县。临安是在哪里(龙门石窟在哪里个省)